新加坡共和国(英文:Republic of Singapore,马来文:Republik Singapura,坦米尔文:சிங்கப்பூர் குடியரச[音:Cingkappūr Kudiyarasu]),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隔,并以长堤相连于新马两岸之间。新加坡的国土除了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
1819年,任职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史丹福.莱佛士与柔佛苏丹签订条约,获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据点,经莱佛士努力,逐渐发展成繁荣的转口港。1942年至1945年间,新加坡曾被日本占据三年半之久,之后回归英国管辖。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在短时间内由发展中国家迅速转变成为经济富裕的已开发国家,其人民生活水平也因此得以快速提高,国民所得居亚洲第1位。此外,作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效果显着,故亦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加坡历史
独立前
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马来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献记载源自公元3世纪的中国。公元14世纪,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爪哇语:Temasek)。1819年1月29日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雇员史丹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该地区,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最初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1867年升格为海峡殖民地,和槟城、马六甲并列一个辖区,受英国直接统治。
1941年太平洋战争时期,新加坡被日本占领达3年6个月,取“昭和年间所得之南地”改称“昭南特别市”(其中“昭南”一词亦可指作南方之光)。1945年8月,英国重新管辖新加坡,并恢复其名为“Singapore”。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新加坡连同当时的马来亚联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罗洲(现沙巴)共组成立马来西亚联邦,从而完全脱离英国统治。1965年8月9日,李光耀由于和当时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在权力分配上意见不合,新加坡被马来西亚逐出联邦,被迫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建国后
进入1970年代以后,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1990年,在李光耀宣布卸任总理职位时,新加坡已经成为区内乃至整个亚洲经济发展的楷模。在其第二任总理吴作栋的带领下,这个东南亚小国又平稳地度过了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但到21世纪初第三任总理李显龙接任时,新加坡却再度面临如何面对区内其他经济体崛起的新难题。
华语称谓
在过去,新加坡曾使用过“新嘉坡”作为其独立初期的华语国名。由于受到当地华侨所带来的汉语方言(包括闽、粤、客语等等)之习惯的影响,也在后期出现诸如“星嘉坡”或“星加坡”等衍生的国名称谓。在简称方面,一般以“星洲”、“狮城”或是“星国”较为普遍,而“石叻”、“叻埠”、“石叻埠”、甚至“实叻埠”等等则大多为早期的当地客家人所用。
国花的由来
1893年,侨居新加坡的西班牙籍女园艺师艾妮丝.卓锦培育成功了一新品种兰花,新加坡植物园为了纪念她,便将其命名为“卓锦万代兰”,有卓越锦秀、万代不朽之意。这种浅紫红色的美丽兰花有四个花瓣,象征各民族及英语、华语、马来语、坦米尔语4大语系,花朵清雅脱俗,象征新加坡人朴实的气质,强劲的生命力,更象征新加坡民族刻苦耐劳,勇敢奋斗的精神。
新加坡政治
新加坡的新国会大厦,有别于“旧国会大厦”(Old Parliament House)根据新加坡的宪法,新加坡实行的是议会制(内阁制)政府。国家机构三权分立,总统由直接民选产生,为国家元首。国会议员也是选举产生,总理从国会多数党中产生,其领导的内阁拥有行政权,并由独立的公共服务委员会管理公务员的聘用以及处分。总理从议员中选出内阁部长。
在过去的40多年中,人民行动党一直是唯一的执政党,在议会中也鲜少有能够形成监督力量的反对党。外界普遍认为,人民行动党对反对党以及异议分子的打击是毫不留情的,包括在选举前重新划分选区、运用行政资源以及诉诸法律行动等。但同时不容否认的是,人民行动党确实在新加坡民众中拥有很高威望,在建国后的历次选举中该党的总得票率从未低于60%。
有些西方国家指责人民行动党主宰了新加坡主要的政治舞台,因为国会成员绝大多数都是该党党员,三任总理李光耀,吴作栋与李显龙也都是人民行动党党员。虽然国会的构成来自选举结果,但要把新加坡政治视作民主舞台并不具太大的说服力。新加坡即便是实行选举制度,也有些人认为新加坡政府体制似乎更接近一党执政而不是民主政治。
一般认为,新加坡言论自由的空间自1965年独立之后就一直受到压制,虽然近年来为鼓励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展现更开明的政府态度,已经在这方面有所放松。有些人认为,人民行动党政府通过政府持股的方式间接控制了该国两大媒体集团,反对声音也因为种种限制很难通过其他私人出版机构出版其著作或发表言论。外国媒体对新加坡政府的批评往往会导致诽谤官司,或被限制在新加坡的发行量。此外,个人或民间组织也被禁止自行安装卫星天线接收器,所有外国电视节目都可被审查。政府也对网路进行管制,具体管制情况不详,不过封锁的网站类型多为一些色情网站。
人民的行动自由并没有受到太大限制,但当局对一切集会活动都非常关注。在新加坡,只要达到一定数量的户外集会都必须向警方备案。新加坡的内部安全局拥有非常大的权限,被殖民地时期留下来的内部安全法授权可在必要时无限期拘留任何被怀疑可能对种族和谐与社会稳定造成威胁的人士,并可以在不经审讯的情况下扣押多年。有些人认为,这部法律在人民行动党政府对付共产党的时候被滥用。
此外新加坡的高压管制还表现在对日常行为的监督上:口香糖被禁止在新加坡境内销售(医疗用口香糖除外);随地扔垃圾、使用厕所后未冲水、在公众地方吸烟、乱过马路(不在指定的过路处过马路,如不利用天桥或隧道过马路)、地铁上喝水或进食都会导致高额罚款或强制劳役,如罚在公众地方扫街;当地传媒记者会拍照被罚人士,被罚人士的“洋相”会刊登在第二天的报章的头条。该国还拥有可能是全世界最严格的禁毒法律,携带毒品入境或藏毒作贩卖用途的主要刑罚为绞刑(根据现行新加坡法律第一百八十五章,未经许可而进、出口多于15克的海洛英,或多于30克吗啡或古柯碱,或多于500克的大麻者,又或未经许可而制造任何数量之海洛英,吗啡或古柯碱者,均属违法,而触犯该等罪行者会一律被判处死刑)。此外对于成人男性犯罪者(16岁以上50岁以下)还可使用笞刑处罚。不过虽然大多数外国人无法理解这些严厉的刑法,大多数新加坡人却认为重罚可有效遏止犯罪或破坏性行为。
新加坡地理
新加坡新加坡共有大小岛屿50多个,地势起伏和缓,主岛新加坡的面积占到90%以上。新加坡很多地区都是填海产生,自1950年至今已经约有20%的国土面积由填海产生。
新加坡地处热带,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长夏无冬,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年平均温度在24摄氏度至34摄氏度之间,湿度较高,每日平均湿度为84%。降雨充足,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每年11月到1月为雨季,雨水较多。
新加坡早期的移民多聚集在中南部的新加坡河出海口一带,其他地区则大多是热带雨林或农业用地,但是今天基本上都已城市化,除了少数的自然保护区。新加坡绿地面积非常大,不仅可以美化城市,另外还有降暑的功用。
由于缺乏大型纵深的河流,新加坡政府专门修建了多个蓄水池,用以收集平常降雨所带来的水源。尽管降雨量有时会很大,这些雨水还是无法满足新加坡的用水需要,因此目前接近50%的水源都是主要从马来西亚进口的。新加坡政府也在积极开发其他水源,包括海水淡化以及再生水,计划会大大降低对外来水的依赖。
新加坡人口、新加坡英语和新马华语
人口
根据新加坡政府2008年统计数据,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已达484万人,其中384万人属于本国公民或永久居民(总称“本地居民”),在本地居民中,新加坡华人占75.2%,马来人占13.6%,印度裔(以坦米尔人居多)占8.8%,而欧亚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则占2.4%。因此,新加坡不仅是除澳门和摩纳哥之外,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也是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以外,全球华人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的华人基本源自中国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福建人,其次为潮州人、广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等。加上近年来自中国的新移民数量日趋增长,华人文化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新加坡的语言
新加坡是个多语言的国家。主要的官方语言有英语、华语、马来语以及坦米尔语。由于历史的原因,新加坡宪法中列明马来语为国语。因此,新加坡的国歌"前进吧,新加坡"(Majulah Singapura)使用的语言是马来语。
新加坡自建国独立以来,采用了英语为新加坡主要的通行语言,将此定位为“第一语言”。政府机构与社群之间通用的语言是英语,学校也以英语为主要的教学用语。新加坡曾经受英国殖民统治,因此新加坡的英语大多以英国英语做为标准。但是新加坡人讲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的情况十分普遍。 由此,新加坡政府又发起了“讲正确英语运动”,鼓励国民学说、多说以英美两国现代标准英语为标准的规范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