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评社祝贺上海东亚所成立十周年贺信(全文)
http://www.CRNTT.com   2005-11-30 12:51:07


十年磨一剑 谁敢与争锋--上海东亚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感言

  接到章念驰所长来电,嘱我们为东亚所成立十周年写篇文章,心里不觉蓦然一惊:东亚所成立竟十年了!十年前,一粒小小的思想种子在对台研究领域播下,历经阳光雨露和风霜冰雪的洗礼,不断吐芽开枝,如今硕果累累,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台湾问题研究的重镇。

  仿佛就在昨天,和念驰兄初识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1996年,我们当时负责筹备一个两岸问题研讨会,邀请念驰出席。念驰兄的风度与学识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彼此也就成为无所不谈的好友。记得就在那时,念驰兄向我们提及刚刚成立的东亚所:“四五个人,七八条枪”,研究人员基本是兼职的,经费也不固定,主要靠社会赞助和募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所不在大,有人则灵”。简陋的条件并不能妨碍东亚所的成长壮大。因为,对于一个研究机构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硬件”--物质条件的构成,而在于其“软件”--研究人员的素质与创新精神,如同名师出名校的道理一样。东亚所之所以成名,之所以为海内外各界人士所器重,所尊重,主要靠她的研究人员,靠的是她的研究成果和思想杰作。

  提到东亚所,不能不提章念驰所长。正是在他不懈的耕耘和不断的努力下,东亚所才有今天的名气与成就。记得1998年2月,《中国评论》刚刚创办的第2期上,念驰兄发表了轰动海内外的长篇论文,全面论述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提出的“两岸共同缔造一个新中国”的“共同缔造论”。在这篇文章中,念驰兄以邓小平理论为依据,创造性地阐述了以融合性思维的模式处理两岸关系的构思。文章发表后,在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社会中引起极大反响,不少读者来信来电表示支持这一创造性构想,台湾《联合报》所做的民意调查显示,高达八成以上的受访者支持这一构思,创造了历年来岛内民意对统一模式的相当高的支持度。东亚所因而名声鹊起,《中国评论》也因此一炮打响。

  东亚所是幸运的。她的诞生,适逢中国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大潮。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代领导人在台湾问题上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思想上、言论上创造了一个高度宽松的政策环境,使研究者可以畅所欲言,大胆提出各种新思想、新观点,使政策研究超越现实、领先现实,指导实践。真正做到“求真务实,思想创新”。这是东亚所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年之中崛起于台湾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最重要因素。

  东亚所是成功的。她由一株幼芽生长成参天大树,仅仅用了十年时间。今天的东亚所,得到上海市和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她拥有一支强大的研究队伍,每年提交的各种研究成果超过一百多份,受到国家各部门和各有关方面的好评。正可谓“十年磨一剑,谁敢与争锋”。

  在章念驰理事长、陈佩尧名誉所长、刘枫、沈铭远副理事长的领导下,东亚所的研究工作蒸蒸日上,业务水平大为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亚所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研究队伍,如胡凌炜、锺焰、陈鸿寿、陈颖华、李秘、蒋荣钧等。滚滚而来的长江后浪,令人对东亚所的未来寄予无限希望!
 
                           郭伟峰 周建闽
                             2005年7月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