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客自由行实施后,可望两岸双方社会不久就会形成一种“和为贵”的共同价值观。 |
中评社台北6月12日电/酝酿多时的“陆客自由行”,终于在日前正式宣告开放。根据两岸双方达成的协议,自本月底开始,大陆北京、上海、厦门三个城市的居民,将可个别自行申请来台旅游,每次停留期限最长15天。
台湾工商时报社论指出,这项开放举措,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影响颇为深远。甚至,由于它会促成两岸民众在台湾作自由互动交流,料将激发出两岸社会价值观的“矛盾统一”,进而重新型塑两岸关系。
换言之,陆客自由行将改写两岸关系生态,并重组两岸关系的深层结构。它是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
从历史经验看来,民众的需求与看法,恒常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力量。1987年台方政府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主要动力是老兵及其家属有强烈的探亲愿望。而探亲之开放,迅速带动了台湾社会各界人士登陆旅游、考察、经商的热潮。透过这样的登陆实地接触,台湾社会很快地瞭解了大陆的真貌,因而能摆脱过去主观上对大陆的浪漫憧憬或恶意抹黑,转而以理性态度来面对大陆。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大陆商机无穷,足以与台湾互补互利,甚至由此衍生出“两岸和则两利”的价值观。
这项价值观,对过去十几二十年的两岸关系,发生了很大的稳定作用。例如在1996年台湾海峡“导弹危机”前后,乃至于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导致两岸政治关系紧张之际,台湾民众赴大陆旅游、投资经商者仍络驿不绝。在这种情况下,两岸关系不管风吹雨打,依然维持着强韧的纽带。即使有时台湾海峡硝烟弥漫,但两岸的社会交往依然绵延不绝。此一因素,也是2010年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之民意基础。换言之,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理性认知,及对两岸“互补互利”的愿望,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陆客自由行的开放,将使台湾方面上述的民意,经受陆客的考验及“背书”,其对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更有帮助。人们可以想见,陆客入台自由行之后,其透过与台湾民众的自由交谈,当可深刻体会台湾方面既有的“两岸观点”,诸如两岸和平最珍贵,两岸共同发展最有利等。特别是,自由行的陆客如到“绿色执政县市”,也会发现,当地民众尽管政治立场有差异,但其对大陆来客的态度仍普遍是有礼、亲和甚至是亲近的。
因此,在陆客自由行实施后,可望两岸双方社会不久就会形成一种“和为贵”的共同价值观,而对两边政治人物的思维带来正面的影响。现在两岸双方都还有一些“鹰派”政治人物,但将来如两岸民众相处融洽、密切投合,甚至进一步有了利害与共意识,则两边那些鹰派人物的“用武”空间自然会减缩,使两岸和平发展的趋势长久延续,并为双方带来最大的共同利益。这是陆客自由行开放政策的最大效用。
但严格说来,两岸社会共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陆方人士的意见也同样重要。换言之,该价值观的形成,要兼融并蓄两岸这方面的元素,不能因直认台湾的就是最好的,就要对方一味加以认同,而是要以开放的心胸,尽量吸收对方提出的有益看法。如日前台湾爆发了食品“塑化剂”添加物风波,说明台湾商场的道德观念,其实比大陆好不了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人不要老抱着以往“大陆毒奶”的印象,以为台湾产品总比大陆的高明,而是要坦然接受大陆来客的批评,进而能与对方共同琢磨出“以人为本”的商道,其结果将使两岸双方社会互蒙其利。
看来,商场“游戏规则”的齐一,是两岸双方形成共同价值观的第一步。台湾商家做生意的态度,有些会让陆客称赞,也有些会遭到陆客的批评,但无论如何,台湾商家对于陆客评价好的项目,务必努力保持。
反之,对于陆客评价差的项目,则应力求改善。这样的应对态度,将有助于陆客自由行生意的“可大可久”,并且也能藉此沟通两岸社会思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促使两岸关系架构全面更新,而对双方民众带来最大的实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