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国家球体理论:两岸共赢模式的另一种解读
http://www.CRNTT.com   2009-11-23 11:35:51


  作者:徐晓迪 福建省厦门市 学生

  此次台北举行的“两岸一甲子研讨会”,两岸台海专家齐聚一堂,坦诚相见,双方观点你来我往,既有交集也有交锋,是近年来难得的一次高级别学术研讨盛会。让笔者眼界大开,深受启发。其中最让笔者心仪的是来自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刘国深教授的“国家球体理论”。 
  
  刘教授以“球体国家”理论来描述当前的两岸政治关系,生动易懂,读来让人信服,他在文中“把国际社会比作由200个左右的‘球体国家’构成的‘国际星系’,按照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国家关系轨道运行。各‘球体国家’拥有特定的领土、人民和政府,分别是这个球体的内核、主体和球面。各‘国家球体’必须保持领土和主权完整性,以避免因球体变形而出现颠簸甚至逸出轨道,造成‘国际星系’的动荡不安。所谓的中央政府(或政权)就是附著于‘国家球体’的保护层,行使对内镇压与管理,对外保护所在球体不受伤害的主权行为。” 
 
  给我们划出了两岸搁置“政治符号”之争的“路线图”——两岸共赢的另一种模式:继续扩大两岸领土和主权一体性的认知交集,默认或接受“一个中国境内两个竞争中国代表权的政权差序并存”的现实,这同时也呼应了两岸双方领导人正视现实、搁置争议、直面矛盾和冲突,并着力化解矛盾和冲突的理想模式,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理性回归,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精髓把握。 
  
  回首两岸六十年来交往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两岸都是和平红利的制造者及推动者,充当了历史不知觉的工具。两蒋时期“汉贼不两立”,但双方都能坚守对“一个中国”的信念;李登辉时期积累起来的“九二共识”成为了制约陈水扁“台独”企图的一个套索,终究没有走向所谓的法理“台独”,反而让更多的民众从“台独”的迷梦中惊醒;马英九时期我们经历了一个轮回,重新找到了两岸交集的最大公约数,分母已经找好了,现在是我们做大分子的时候了。“国家球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在国际的场合,双方继续各自坚持己方代表中国的政治主张,这样的局面无损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本质,我们都在一个球体上,我们背靠背,我们相互依赖,我们互相取暖,我们本身就是一家人,只是一个照看前门一个守住后院而已;我们还会在这个球体上,我们面对面,我们手牵手,我们坦诚相见,我们相濡以沫,因为我们本是一家人,共舞一曲探戈舞,让全世界见证我们的精彩,在这个舞台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进我退,你退我进,进退之间方显同胞之情,非零和共赢的竞技是搭建两岸和谐共存平台的主旋律,只要两岸把握好这和谐的节奏,踩准这有韵律的节拍,两岸的统一也许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只是等到瓜熟蒂落的那一天罢了。 
  
  此次“两岸一甲子研讨会”,我们欣喜的看到两岸学者的激烈交锋,虽然有矛盾有冲突,但这次双方把各自的感受和情绪都向各自亲人诉说,这是坦诚的见证,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回望两岸交往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要么是“互不理睬”要么是“各说各话”,此次的进步,让我们拉近了彼此心的距离成了可信赖的倾诉对象。以前的矛盾很多是因为我们双方都缺乏“同情的理解”,今天我们的矛盾更多的是因为理解需要时间与过程。刘国深教授的“国家球体理论”让我们可以静下心来,用更富前瞻性的历史眼光来洞见未来两岸发展的趋势,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第一步,两岸双方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一个中国框架,是构筑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石,这是最基本的政治互信。第二步,两岸双方在确认同属一个中国的基础上,进一步默认并接受“领土主权一体,政权差序并存”的现实,并表示愿意共同维护这一政治格局的相对稳定性,形成两岸政治互信的运行框架。第三步,两岸双方在维护台海地区政治格局稳定性的基础上,呼应人民的要求,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拆除影响和限制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各种人为障碍,两岸政治互信内化成为强大的政治生产力。第四步,两岸双方由背靠背的“政权分治”,走向面对面的“共同治理”,并以适当的方式共享中国对外主权,两岸政治互信外化成国际社会的稳定力量。第五步,两岸双方在经济利益一体共构、社会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基础上,以平等和民主的方式,最终达成两岸政治关系模式的终极安排,两岸政治互信从美好的愿景,变成人民安和乐利的现实。” 
  
  刚刚结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开启了中美两国竞合新局,双方都找到了自己的“核心国家利益”,以“联合声明”的形式获得了“战略再保证”,其实相比较而言“九二共识”在某种意义上也扮演了两岸“战略保证”互信的基石,可以肯定,未来的两岸和平协议,“九二共识”无疑是两岸“战略再保证”的“红头文件”,以更书面形式让其摊开在世人的面前,本身就是一个负责任守信用的开始,在双方确认同属一个中国的基础上共同来维护“领土主权一体,政权差序并存”框架的正常运行是完全可行的。 
  
  当前两岸交流态势康健,但隐约的罩在两岸民众心头的仍然是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安全感”何来?我说你搞“台独”,你说我“飞弹”瞄准你,互相攻击的结果就是互相伤害,互相伤害的结局就是互相隔阂。在笔者看来关键是两岸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凉解备忘录”,如果两岸能够求同存异、聚异化同,签署一份化干戈为玉帛,功德千秋的《两岸和平发展协议》,以政府公文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拆除影响和限制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各种人为障碍,让两岸政治互信内化成为强大的政治生产力,外化成国际社会的稳定力量,一起跳出历史的魔咒,我们将会看的更远:“台独”这个假命题将会渐行渐远,让“飞弹”成为两岸共同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是完全可以触手可及的。 
  
  两岸双方经济、社会与文化日益一体化,未来两岸生活在“一日圈”里,谁也离不开谁这是不争的事实,历史就是这样,水到渠成的事谁也抗拒不了,两岸政治关系模式何处何从或许用不了我们过分担忧,立足当前,把历史今天交给我们的事情做的圆满就是对两岸人民最大的贡献。 
  
  球是所有立体图形中,在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体积最大,两岸小到正常民间交流交往,大到“一个中国”、“一个民族”的共同认知,在“球”概念下,多元并存,有容乃大。此次“两岸一甲子研讨会”开了一个好局,双方有争议、有分歧是正常,难得的是双方坦诚相见、求同共识,才能在这广阔的空间里绘就更壮观的蓝图。刘国深教授的“国家球体理论”无疑是这蓝图当中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们解决两岸问题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一个极具开拓价值的研究领域,其理论的光芒注定会被历史来印证。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