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史研究部高级项目主任周家建博士。(中评社 高映竹摄) |
中评社香港9月25日电(记者 高映竹)一般人多形容沦陷岁月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但这是否是悲惨历史所有呈现?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是研究部高级项目主任周家建博士接受中评社专访,为我们还原一段香港在日占时期的真像。
周家建指出的是,即使沦陷,社会的日程运作仍然循环不息,商业活动不会完全停顿。他说,“纵是环境恶略,市民大众仍要继续生活,因为人为求存活,会想尽办法解决眼前的困境。”
面对粮食短缺,人们会想办法去内地去采买猪牛,周家建说道,“数量可能不多,就一只两只,但是已经是好大一件事了,可能还有蔬菜,就和今日的水货客差不多,那时候我们就叫做贸易咯,香港九龙地方的人会找一些新界没有的东西,所以粮食还是有的,都靠自己解决。”
他说,粮食可能会在某一日匮乏,但是终归可以通过办法解决。“比如说自己种,或者圈养家畜了比如兔鸡鸭之类的,兔子的繁殖能力很好,可以用来吃。”
他在书中写道,人民生活在吞声忍语的环境下,只能依靠个人的意志,家庭的支持,以及朋辈的关怀来排遣心中的愁闷与哀痛。由此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结与互动,继而必然产生商业、文化活动,当中包括消闲活动。
周家建还举例解释道,“香港03年SARS和07年的金融风暴,这段时间香港特别惨,市场环境萧条,但是每到星期日茶楼里饮早茶的市民依旧络绎不绝等候排队。”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社会不会简单到仅仅只有悲惨而停滞不前。
周家建常常会这样启发他的学生,一枚硬币不仅仅有正反面,还有第三面,就是厚度那一面。相同的道理,研究日治时期历史,除了民不聊生,经济停顿外还有什么,尽管少,但不等于没有,至少有马跑,有舞跳,有歌唱,其次,消闲活动不少,但不等于很开心。
他谈到,纵使“消闲活动”给人一种“吃喝玩乐”的印象,但内里却可能存在着屈辱和辛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