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英九访视姜绍祖故居“北埔天水堂”。(照片:新竹县政府提供) |
中评社新竹9月27日电(记者 黄文杰)马英九26日下午在新竹县长邱镜淳陪同下,前往新竹县北埔乡参观“祭念抗日英雄姜绍祖120周年经典影像特展”,向姜氏家族成员握手致意,也访视姜绍祖故居“北埔天水堂”。
今年适值“1895年乙未抗日事件”120周年,为彰显客家先民爱国为土、抗御外族精神,“客委会”补助新竹北埔乡公所办理“祭念乙未事件姜绍祖成仁120周年活动”,以祭念乙未事件姜绍祖成仁事迹。
马英九指出,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对这段历史并不瞭解,直至担任台北市长期间,于2004年办理纪念台北建城120周年活动时,才逐渐瞭解1895年5月下旬日本攻台之后的历史。
他说,当时桃竹苗一带可说抗争最激烈的地区,此地的客家人奋起抗日,秉持“虽死犹荣”的精神,初期也取得一些战绩,使得日本在此地不断增兵,新竹又因为有姜绍祖、吴汤兴及徐骧等勇将,战况特别激烈。
谈到姜绍祖的事迹,马英九指出,姜家在北埔书香传家,对地方有许多贡献,当时,年仅19岁的姜绍祖散尽家产,招募壮丁,组织“敢字营”义军,奋起抗日。
姜绍祖有一首诗《出师赠同学》:“书帏别出换戎衣,誓逐胡尘建义旗;士子何辜奔国难,匹夫有责安乡畿。”诗中表达的气势与决心,百年之后读来,依旧让人感佩他投笔从戎的壮志。
马英九指出,姜绍祖率领义军抗日后,虽然其装备与人力均与日军相去甚远,但渠等不屈不挠的意志,依旧让日军在此遭遇进攻台湾以来最大的挫败。
而姜绍祖在殉难前,更写下一首传颂一时的绝命诗“边戍孤军自一枝,九回肠断事可知;男儿应为国家计,岂敢偷生降敌夷。”这两首诗在台湾的抗日历史上,可谓留下宝贵记录。
对于近来有人认为台湾没有抗战、也没有抗日,马英九强调,台湾人抗战、抗日,都比在大陆的人要早上30年,“1895就开始了”,比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要早42年,而且死伤非常惨重。
日本总督府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在1921年所写的书中即坦承,当时利用总督府颁布的“匪徒刑罚令”诱杀了台湾抗日志士达11,900多人。
台湾的抗日行动直到“噍吧哖(西来庵)事件”才告一段落,其后武装抗日变成非武装抗日,领导人物为林献堂、蒋渭水、翁俊明、杜聪明及廖进平等人。
马英九表示,上述事迹“史实俱在、不容否认”,我们纪念对日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70周年,不是在歌颂战争,而是在谴责侵略、促进和平,因为“战争没有赢家、和平没有输家”。
他说,姜绍祖当时是一个19岁的青年,却能够奋不顾身,为国家、家乡而奋战,他此行即是为了表达感念与敬佩,“姜家对于台湾的贡献,历史一定要有非常清楚的交代”。
包括“行政院政务委员”林政则、新竹县长邱镜淳、“客家委员会”副主委锺万梅、“立法委员”吕学樟、“总统副秘书长”熊光华与“国安会谘询委员”苏蘅等均出席访视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