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24日电(作者 郭震远)蔡英文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坚持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及其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意涵,两岸关系迅速由和平发展,转变为新对抗。两岸交流,包括两岸文化交流随之发生重大改变。短短几个月,两岸交流的规模就已下滑至接近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的低水平。
值得重视的是,在两岸新对抗中,两岸文化交流的改变将不只是规模的明显缩小,更重要的是内涵和性质的重大变化。主要是反“文化台独”将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突出的重点。这是蔡执政后,立即着手在岛内大搞“文化台独”的必然结果。两岸文化交流中,反“文化台独”是全新的任务,从人们的思维方式到具体的交流形式,都必须有重大的创新。
一、两岸的新对抗与两岸文化交流的重大变化
蔡执政后,两岸关系在短短几个月中,就从2008年以后八年的和平发展,迅速转变为新对抗。两岸交流包括两岸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曾经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内涵和标志,而两岸新对抗的出现,则对两岸交流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两岸文化交流在深层次上涉及两岸政治对抗,历来是两岸交流中十分敏感的部分,因而两岸新对抗必将对其产生全面、深刻的重大影响。不仅两岸文化交流的发展势头、规模,而且发展形式、性质,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1.两岸的新对抗必将导致两岸文化交流进程严重受阻。
两岸文化交流是两岸交流中重要而特殊的部分。近年来,人们在日益重视两岸文化交流的同时,普遍对这一交流的推进抱有乐观态度。人们认为,两岸民众血脉相连,具有共同的历史、相同的文化,因而两岸文化交流的推进,必然顺利成章、水到渠成。但实际的两岸文化交流推进进程,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顺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两岸开始交流以来的事实表明,两岸文化交流虽然有重要发展,但始终明显滞后于两岸经贸交流的发展。
两岸文化交流发展的滞后,是这一交流直接受制于两岸政治对抗的结果。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两岸军事对抗时期,两岸交流,包括两岸文化交流处于完全断绝状态,这是两岸全面对抗的表现和结果。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的统“独”政治对抗,取代了军事对抗,两岸的经贸交流开始发展。虽然李、扁极力“有效管理”,企图加以限制,但大陆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吸引力,促使台商、台资以各种方式和途径,绕开、冲破限制与大陆交流,从而两岸经贸交流快速发展,达到很大规模。但两岸文化交流严格受限,而不得发展。2008年以后八年,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历史新时期,两岸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贸交流、人员往来不仅规模持续扩大,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机制化,两岸签订了23个相关协议。但两岸文化交流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贸交流,终马英九八年执政时期,没有实现两岸文化交流的机制化。这是马始终对大陆、对实现两岸统一,心存疑虑的结果。历史表明,文化既有历史、社会属性,也有政治属性,所以,两岸文化交流必然服务于、从属于,也受制于两岸统“独”对抗。
蔡执政后两岸的新对抗,与李、扁执政时期的两岸对抗本质一样,都是严重的统“独”对抗。所以,蔡执政,两岸交流必将严重下滑。蔡置台湾经济发展需要和台湾民众福祉于不顾,以建立“不依靠大陆的新经济”为名,企图通过“重新审议”已签订的相关协议,推动“新南向政策”,争取加入TPP和RCEP等举措,对两岸经贸交流加以控制。由此可以预判,蔡必将与其在台湾岛内大搞“文化台独”密切配合,着手强化对两岸文化交流的控制、限制。不仅两岸文化交流的机制化进程必将完全中止,而且对于几年来持续的民间、自发的文化交流,也将予以强力限制。所以,两岸文化交流进程必将严重受阻,而进入一个低潮期。
2.蔡当局刻意强化两岸文化交流的“两国性”,不断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两岸性”
笔者在“面对重要历史节点,深化两岸文化交流”(见《中国评论》月刊2016年2月号)一文中,明确提出,“两岸文化交流不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是同一文化内部的交流。”在六十多年来,两岸一直认同同属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文化交流就是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两岸文化交流的“两岸性”,是对这一交流的定位,是其最基本的属性。两岸文化交流的规则、规范,都必须、也只能依据两岸交流的“两岸性”确定,才能保证这一交流持续、健康地推进。
蔡是所谓的“理念型台独分子”,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参与炮制并始终坚持的“两国论”,就是她的“台独”理念。“两国论”的要害是,认为大陆与台湾是“互不隶属的两个不同国家”。因此,她一贯主张按所谓“国际规则”处理两岸交流,即须以“国与国”的关系来定位两岸关系,并据此确定两岸交流的规则、规范。对于两岸经贸交流即这样处理,蔡一直企图按“国际规则”审议、修改ECFAﻩ。对于包括两岸文化交流在内的,两岸其他领域的交流也是如此。所谓的按“国与国”关系处理两岸交流,将集中于公权力控制的交流部分,即交流的机制化部分。目前,不同领域的两岸交流的机制化程度差别很大。例如,两岸经贸交流通过已签署的23项协议,可认为已经基本实现机制化,但实际上很不巩固,民进党一直扬言要以“国际标准重新审议”这些协议;两岸文化交流没有任何协议,机制化进程完全没有进展,蔡必将以“国与国”关系予以定位。蔡强调以“国际标准”制定、审议两岸交流的协议,实际是民进党惯用的“一箭双雕”策略:如大陆拒绝,则正好中断两岸交流的机制化进程;如大陆接受,则正好把两岸关系定位,由“两岸”改变为“两国”,从而实现两岸交流“两国化”。
蔡执政以来,对于两岸文化交流的“两国化”,已经开始有所动作。7月26日,520后蔡任命的“台独”分子、台湾“国史馆”负责人突然宣布,停止大陆及港澳相关学者前往该馆查阅档案。除宣称“依法”仅对“中华民国”国民开放外,还扬言对于以后是否对大陆、港澳学者开放,须按“平等互惠”原则,实际就是按“国际原则”谈判。虽然这一事件只是两岸文化交流中不甚重大的事件,但见微知着,已经很清楚地表现出,蔡当局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刻意强化这一交流的“两国性”的动向。可以预料,很快将会有更多类似事件发生。
二、反“文化台独”将成为未来时期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
2015年1月后,蔡在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整个过程中,以及2016年1月16日胜选后的相关言论,特别是520执政后的实际行动,都清楚表明,她极力推动的两岸关系政策,是她精心策划已久的“和平台独”政策。这一政策与李、扁时期推行的“法理台独”政策本质相同,都是以“两国论”为基础,制造两岸统“独”对抗的政策。但蔡吸取了李、扁公然挑衅大陆,遭到大陆严厉打压,而一事无成的教训,改为采取“和平台独”政策,即以“强化台湾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为主轴,在“不挑衅”策略的掩护下,努力增强台湾岛内“台独”基础的政策。因而,未来时期两岸表面上的、具体问题的统“独”对抗,可能不如李、扁时期激烈,但深层次的统“独”对抗将同样激烈,而且更深刻、更严重。其中,蔡大搞“文化台独”与大陆反“文化台独”的对抗,就是其重要内涵之一。这一对抗将必然在两岸文化交流中有充分表现,而且实际上两岸文化交流就是这一对抗的主要载体。
1.大搞“文化台独”是蔡推行“和平台独”的重点之一
李、扁执政时期,就在台湾岛内推行以宣扬“台独史观”、实行“去中国化”为核心的“文化台独”。蔡执政短短几个月的事实就已经表明,她在台湾岛内推进“文化台独”的力度,以及可以预见达到的广度和深度,都明显超过李、扁。这清楚显示了“文化台独”在蔡的“和平台独”政策 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实际上,无论是“和平台独”政策的“强化台湾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主轴、“不挑衅”的策略,还是强化台湾岛内“台独”基础的目标,无一不与“文化台独”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大搞“文化台独”,必然是蔡“和平台独”政策的核心内涵之一,从而成为未来时期两岸统“独”对抗的一个重要热点,并不可避免地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突出出来。
“强化台湾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既是蔡对“两国论”理念的坚持,更是对这一“台独”理念的发展。蔡自以为,坚持这一点,首先将可以巩固台湾“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强化台湾岛内的“台独”基础;其次将有利于借“中华民国”之壳,行“台独”之实,以避免或至少减轻大陆的严厉打压。所以,在其520演说中作了全面论述,使之成为执政大战略,以及其“和平台独”政策的重点内涵之一。但众所周知,历史、血缘、地缘等因素决定了,台湾文化历来是中国文化的组成之一,从来就没有所谓“独立的台湾文化”。这一点对于急于“强化台湾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的蔡,形成了重大障碍,必然尽早清除为快。这正是蔡执政伊始,就急不可待,利用公权力大搞“文化台独”的主要原因。
2016年1月上旬,在胜选已基本确定的形势下,蔡对其执政后的两岸关系政策做出了“不挑衅”的“承诺”。这明显是吸取李、扁屡次公然推进“法理台独”、挑衅大陆,遭到严厉打压的教训,而做出的策略调整。蔡不会、也不可能放弃“台独”理念和政策,从根本上不挑衅大陆。实际上,她始终坚持拒绝接受“九二共识”,及其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意涵,就是对大陆最严重的挑衅。蔡只是企图通过改变推进“台独”策略的方式,减轻大陆打压的严厉程度,或者减少大陆得以实施打压的着力点,从而获得继续推进“台独”,强化台湾岛内“台独”基础的空间和时间。推进“文化台独”就是其选择的主要出路之一。蔡认为,大搞“文化台独”既是推进“台独”不可缺少的要件,同时主要是在岛内进行,不直接触及两岸关系,从而可避免或至少减轻对大陆的直接刺激,不至于直接激化两岸统“独”对抗,从而为强化台湾岛内“台独”基础,赢得所需的外部环境、时间和空间。
综上所述,“文化台独”不仅是蔡“和平台独”政策的重要内涵之一,而且是其推进“和平台独”政策的重要策略。所以,蔡执政伊始就急不可待地着手大搞“文化台独”。尽管蔡自以为推进“文化台独”,可以避免或至少减轻其“和平台独”政策对大陆的直接刺激,从而避免或至少减轻大陆对其推进“和平台独”政策的严厉打压。但“文化台独”的“台独”本质,决定了推进“文化台独”与反“文化台独”的对抗,必将成为未来时期两岸统“独”对抗的主要热点之一。同时也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突出热点。可以预料,即使迫于强大压力,蔡做出向“九二共识”靠拢的姿态,两岸关系略有缓解,她也将继续在岛内坚持推进“文化台独”,因而与反“文化台独”的对抗将继续进行。
2.蔡执政后,利用公权力,在台湾岛内大搞“文化台独”,严重激化了文化领域的统“独”对抗,并对两岸文化交流产生深刻影响。
蔡执政后,由于缺乏人才,其所任命的行政部门负责人,多为原“政府”系统中人或与之关系甚深的人,因而被外界讽为“老蓝男”。但唯独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负责人都是知名的“独”派人士。这反映了,蔡对于推动“文化台独”、“教育台独”的高度重视。事实上,新任教育部门负责人就任第二天,即宣布撤销了被视为有违“台湾主体意识”的、马当局的“微调课纲”,并且随后即撤回了,对于参加反服贸学运、冲击行政机构学生的“提告”。而文化部门却未见有引人注目的类似举措。实际上,在执政后短短几个月中,蔡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文化台独”,并得到文化部门的全力配合,只是由于文化本身的特质,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直接效果。
如前所述,李、扁都十分重视推进“文化台独”。蔡不仅继承了他们的理念和政策,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她自己的“文化台独”理念和政策、2011年12月和2015年10月,蔡两次在其参选活动上,较全面地提出了其“文化台独”的主张。此外,在其它场合也对此多有宣示。综合蔡的相关论述,可对其“文化台独”理念和政策要点归纳如下:第一,蔡在2011年和2015年先后提出,“台湾不仅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而且是有独特文化材质的国家”,“运用文化软实力重返国际社会”,明确宣示了“文化台独”作为其整个“台独”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台独”服务的目标和功能。第二,明确提出“文化政策的核心是强化文化价值”,以及其文化政策的“七大目标”、“五大亮点”,宣示将以社区和青年为推进“文化台独”的重点。第三,大肆宣扬“原住民史观”、“台湾文化多元文化融合论”等,在李、扁宣扬“同心圆史观”、“新台湾人”和“新台湾”等“台独”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台独”理念。这些“台独”理念各有侧重点,但共同之处是强调了“台湾主体意识”,通过宣扬“多元化”,贬损中国文化、历史在台湾文化、历史的主体地位和影响,从而切割台湾与中国的关系,突出台湾与中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不同国家”。蔡大肆宣扬这些理念的目的在于改变民众,特别是青年的中国认同,支撑“台独”选择。
蔡开始执政后,有两场重大活动,其上述文化政策在活动中有充分表现。其一,5.20当天,蔡就职演讲后的文艺表演,以所谓的台湾历史为主线,从原住民来台直到今天,全部搬上舞台,是“台湾主体意识”的形象化表现。引人注目的是,刻意缺少了“国民政府”迁台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四十年历史过程,耐人寻味。其二,8月1日,蔡在向原住民道歉大会上,以“转型正义”之名,宣扬“原住民史观”,公开宣称“汉人史观排斥原住民”。蔡在这两项活动中的充分表演,清楚展现了她的“台独”心态,已经引起大陆方面的高度警惕,必然做出必要反应。
3.反“文化台独”将成为大陆促统反“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点任务之一,两岸“文化台独”与反“文化台独”的对抗将更为突出。
从现在开始,到2049年的三十多年,是大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两个一百年”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关键时期。在这重要的关键时期,两岸文化交流将发挥更大作用,而反“文化台独”则将成为这一交流的重点。
长期以来,大陆一直从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两岸民众了解和感情、消除隔阂、强化互信出发,积极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大陆这样做的前提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是同一个国家的文化。但蔡执政后,在坚持否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同时,大搞“文化台独”,企图构建“台独文化”,即企图构建“独立”于中国文化之外的所谓“台湾文化”,并以此为政治、法理“台独”提供重要基础。虽然蔡自以为构建“台独文化”是岛内事务,主要在岛内推进,不直接刺激大陆,而且大陆难以获得反制的着力点,从而难以有效遏制,但这只是蔡的一厢情愿。对于包括“文化台独”的任何形式的“台独”,即使在岛内推进,大陆也必将予以坚决、有效的反制。所以,未来时期的两岸文化交流必然日益明显的具有“文化台独”与反“文化台独”相对抗的内涵,并将成为其重点。可以认为,这是两岸关系进入新对抗后,必然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是两岸统“独”对抗深化的表现和结果。
虽然蔡执政直接加剧了两岸的统“独”对抗,但在深层次上,这更是台湾岛内“台独”势力对于中国完全统一前景更加明朗,特别是对于大陆促统决心更加坚定、反“台独”能力更加强大的严重危机感的表现和反应。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未来时期的“文化台独”与反“文化台独”的对抗不可避免,并且必将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凸显出来。
三、未来时期两岸文化交流的反“文化台独”创新
处置两岸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台独”与反“文化台独”对抗,是全新的任务。不仅任务本身全新,而且完成任务的思路、途径必然都是全新的。这将成为未来时期两岸文化交流面临的严重挑战。必须、也只有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对反“文化台独”进行创新,才能有效应对挑战,赢得反“文化台独”的胜利,推进两岸文化交流持续、健康的发展。
1.未来时期的两岸文化交流,须突出反“文化台独”这一重点。
长期以来,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一直是“两岸文化的交流”,这一重点的确定,符合当时,特别是2008年以后八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两岸文化交流的实际需要。所以,按照这一重点,两岸文化交流得到明显发展。但如前所述,蔡执政后两岸关系由和平发展转变为新对抗,反“文化台独”成为两岸统“独”对抗的重点之一。两岸文化交流不仅将严重受阻,而且还将成为大陆可能直接触及“台独文化”、有效反制“文化台独”的主要管道和平台。所以,在未来时期的两岸文化交流中,必然须突出反“文化台独”的重点。但如何把握这一重点,特别是如何发挥两岸文化交流作为反制“文化台独”的主要管道和平台的作用,还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探讨。
2.未来时期的两岸文化交流,需不断强化对于这一交流自发性与规划的统筹协调。
笔者曾在“面对重要历史节点,深化两岸文化交流”(见《中国评论》月刊2016年2月号)一文中提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自发性、民间性”,即在两岸文化交流客观需要的推动下,基于两岸文化的天然联系,在两岸文化的各领域,都主要通过民间方式,自发进行交流。这一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基本特点,同时也是主要方式。虽然两岸文化交流的自发性、民间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一交流的发展,但不足之处十分明显,特别在反“文化台独”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突出重点的新形势下,以前的方式难以承担重任,更何况蔡当局还将加大力度,阻挠交流。所以,迫切需要强化自发性与规划的统筹协调。所谓的规划,是指大陆对于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的规划。大陆必须把握未来时期两岸统“独”对抗的全局,根据两岸文化交流,特别是反“文化台独”的实际需要与可能,对于两岸文化交流做出新的务实安排。同时,继续重视发挥自发性、民间性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争取既有效破除蔡当局对两岸文化交流的阻挠,又得以发挥反“文化台独”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