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台北12月12日电(评论员 林淑玲)台北南门市场火腿老店万有全在网站上这样介绍了他们的沿革:“民国三十四(1945)年台湾光复初期,上海万有全老板派伙计徐三竹,带着两千只火腿来台湾找客人,结果火腿马上被抢购一空,徐三竹赶紧拍电报回上海请老板再送一批火腿来台。没想到第二批火腿安全来台,徐却再也回不去了。”台湾和上海的关系,上面这一小段文字又比白先勇、张爱玲小说的弄堂故事更鲜活了。
上海和台湾的交流应是全中国大陆最早也最深的,1945年光复后开始有台湾人到上海做生意,也接连有像万有全老板这样的精明沪商闻到商机进军台湾,两地绵密往来。老一辈台北人印象深,当时台湾最高档的商品除了日货就是上海货,还有脑子动得快的人专门到上海带东西回台湾卖,因“跑单帮”致富。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上海若干企业家跟着蒋介石来台,台湾政坛、企业界处处可见上海帮,海派文化对台湾影响一度达到颠峰。第一代来台的上海富商,在商界圈、公司里还是讲上海话,过的还是海派生活。连蒋宋美龄来台后都忘不了上海的美味,指定圆山饭店为她做出红豆松糕。上海商人在台湾的第二代后来陆续回到上海投资,两地来来去去,再带动一批台湾人到上海滩打天下。
台湾和上海另一波交流是在郝龙斌担任台北市长,2010年推动沪台双城交流开始,台北12区与上海16区之间全都建立了对口交流机制,随着两地官员和基层频繁互访,6年下来已看得到变化。在两地街头可以发现,市容愈来愈像,一样靠地铁过日子、有公共自行车可租,公车候车亭和公车几乎一个样,高架道和街道都太像了,其他包括老人、儿童等社会福利服务也在贴近中。上海像是一个放大版的台北市,台北人来到上海马上融入在地生活。沪台可说是两岸第一组“孪生城市”,现代版的双城记。
正因为台湾和上海的关系太密切,中评社上海走亲采访团12月4日到10日到上海深度采访,除了看上海做为国际都会高大上的一面,也特别专注沪台关系,探索两地交流和台湾青年在上海的机会。
中评社也专访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沙海林,他对沪台交流做了深入说明。他特别对中评社勾画沪台关系愿景,“上海将紧紧围绕大陆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和上海谋划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大战略机遇,围绕上海加快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积极吸引台资企业落户自贸区,推动台资金融机构参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加强沪台经贸合作制度建设,加大对台企的帮扶力度,积极培育在沪台资经济新的增长点。研究出台帮助台湾青年在沪实习、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促使更多台湾青年将自身发展与大陆及上海的发展紧密结合,让更多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发展成果,让两岸一家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中评社的深度采访中,我们更看到了,台湾人在上海和在大陆其他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样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