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吴士存(中评社 李娜摄) |
中评社博鳌3月29日电(记者 李娜 秦正阳)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29日上午在博鳌举行,本届分论坛主题是“亚太海上安全:合作、秩序与规则”。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吴士存在会上指出,如果没有合作来支撑,南海已经向好趋稳的趋势有可能被颠覆,所以合作非常重要,要把沿岸国的注意力吸引到合作方向来。对此,他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点,中国和南海沿岸国合作只能从低敏感、容易起步的领域开始。哪些领域是比较容易起步的?吴士存说,首先是渔业合作,因为在地区和双边渔业合作成功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沿海国合作的机制,这是比较可行的。一个方面,通过渔业资源的调查和信息共享,还有海水养殖等等、现代渔业技术的交流、示范,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处于领先地位,向沿岸国转让这方面的技术,其实中非之间这个领域的合作已经开始,以此来环节各国对渔业资源的过度依赖。第二个方面逐步建立由沿岸国组成的南海渔业治理合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来建立相应的海洋功能区,并且采取共同的管理和养护措施。虽然在南海的资源可捕量和实际资源量有各种不同说法,但一个普遍的共识,目前南海地区的渔业资源面临着日益枯竭的危险,所以保护南海地区的渔业资源,应该说是当务之急。中国从1999年开始在南海北纬12度以北海域实施夏季为时两个半月到三个月的休渔制度,现在只是中国单方面实施这个制度,其他沿岸国是否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措施,把北纬15度以南的渔业资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
第二点合作的领域是海上执法领域,这也是当务之急。吴士存表示,随着现在南海沿岸国纷纷采取加强海上执法力量的建设,加强他们主张的岛礁和附近海域的实际控制,海上执法领域现在还没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所以可否在北部湾执法合作以及中非之间开展的海上执法合作为借鉴,提升海上执法合作领域的层级,因为现在搞一个多边的执法领域的合作机制目前还有可能,可否从双边开始然后再过渡到多边领域,因为受领土和海洋权益主张的争议,各国执法体制和力量差异以及外部力量的介入等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在南海地区海上执法应该说是进展还是比较缓慢的,也缺乏有效的区域执法合作机制,沟通平台和相应的协调机制。
他认为,南海沿岸国可以采取以事务性原则为指导,进行类似的船间互访、人员培训交流、能力建设等机制方面的合作,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共同关心的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联合演练、积累互信然后再总结经验,逐步推动海上合作,提高它的层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