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能担当中国及美国的桥梁吗? |
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英国的国事访问期间,一个明显的迹象是英国政界和民间对中国的态度已发生积极的变化:媒体不再把中国叫做“世界工厂”,而是称为“世界经济的发电厂”;国家议会外交事务主席呼吁人们向前看,认识到与“世界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强劲、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影响力日渐加重”的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的重要性;女王关心中国的环境压力,希望英国能帮助中国采用更加清洁的能源技术;首相布莱尔排除人权组织提出的议题,与中国首脑集中讨论双方的经济和商业关系。
中英两国的经济联系的确越来越密切,英国已成为继日、美、德三国之后的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与这三国相比,中英贸易中最显着的特点是英国从中国的进口总额远远超过出口数额,进口额是出口额的5倍。
但是,中英关系是否能在经贸往来基础上更进一步呢?胡主席访英期间,英国高官已发出“我们需要一个更宽阔的波段来与中国交流”的信号,不仅意味着中英关系发展的天地很广,也暗示出英国扩大对华合作领域的愿望迫切。
那么,中国究竟该以怎样的新战略定位把中英关系推上一层楼呢?把中英关系定位在“中美桥梁”这一战略高度,也许是中国可以考虑的方向。我们都已注意到,中美纺织品协议是在六轮激烈谈判后最终在伦敦签署的。尽管尚不知英国是否从中斡旋,但至少启示我们:在北京和华盛顿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搬到伦敦的谈判桌上来磋商。
把中英关系的重要性提升到“中美桥梁”,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从美国的对华政策趋势看,虽然不乏合作之举如解决北韩半岛核问题,但围堵和遏制中国发展是其主调。从作梗台湾海峡两岸和解到迫使人民币升值,从建立美日新军事联盟到设定各种贸易障碍,都显示出中美之间的冲突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复杂。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中国,在中美冲突中更多地将依靠其他友邦的润滑和桥梁作用化干戈为玉帛,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成就复兴中华的大业。再说,信奉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原则的英国,会影响和游说美国及欧洲大陆国家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向世界少设关卡,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
能够在中美两个大国间充当桥梁的国家并不多,而英国却独具资格。首先,英国的外交协调能力极强,谙熟全球游戏的技能。大英帝国是衰落了,但英国人胸怀世界的胆略和着眼全球的视界并没遗失,能把外交影响力玩到极限。所以,这个二流国家经常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量级拳手”的角色。
其次,英国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都很融洽,不仅有利益上的紧密联系,也有价值观上的认同。英国人认同民主、自由、人权和科学,但其核心价值观却是信奉“常识”,追求“实用”。无论在国际政治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英国人更善于以“人之常情”和“世间常理”去处理问题,与中国的“中庸之道”非常相似。也许因为两国在价值观上重迭,中英在香港回归后很短时间便超越了彼此猜忌的心结,着眼未来和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英国在向中国投资方面是“西方国家中的先行者”,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几乎不成为问题。
同时,英国在处理国际争端中比较识时务且较公允,并不是完全跟着美国的屁股转,在美国和欧盟间�当中介已说明其外交能耐之大。在对中国发展问题上,美国持打压立场,英国和很多欧洲国家则持“施加影响但乐观其成”的态度。中国的强大能够平衡美国的霸权势力,同样提升了欧洲的国际分量,符合欧盟的战略利益。
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英国是否乐意担当中美桥梁呢?
从经济上看,英国几乎没有制造业,而中国是其理想的供货基地。今后,英国的经济支柱性产业如金融、咨询、教育、能源、环保和零售业等,也将依托中国市场才能持续发展。
从外交和政治上看,英国能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实则提高了其国际分量、外交声誉和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同样还能从中美两国得到实惠,可谓名利双收。
可以看出,让英国担当中美桥梁不仅符合中英双边利益,而且可能性极大。这就需要中国政府跳出“欧盟中的英国”的框架,而把英国作为特别国家来制定外交战略。其实,在欧盟宪法搁浅后,欧洲大国目前都在调整外交战略,更多地从本国个体利益而非联盟集体利益出发探索新路线。中国相应调整对欧洲各国的外交战略,似乎势在必行。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