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1月17日电/经过几番政策周转,台湾“行政院”终于决定发放消费券,以政府直接发钱给民众的方式,刺激民间消费,为疲弱不振的内需点燃希望之火。
台湾经济日报今天社论指出,三个多月来,我们大声疾呼以退税、补助或储值卡等方式给予家庭挹注,以缓和生活压力,提振需求,如今政府终有回应,尽管有些慢了,仍值得肯定;但目前具体实施作法尚有斟酌,我们建议政府以从速、从简、从宽的原则,放手去做,让消费券的预期效益发挥到最大。
以发放消费券扩大内需是必要的。全球金融海啸狂袭之后,资产泡沫破灭的信用重整,正进入漫长的修整期;现在全球经济最急迫的课题,是整个需求的熄火。金融危机对实体面的冲击在预期之中,但出乎预料的是,网路科技及全球化加速、加大了这个传导过程,令全球性的经济紧缩倏忽而至;其不仅伤害个体企业的营运、扭曲产业链、重击就业市场、经济成长停滞,更带来通货紧缩的威胁,使总体经济面临需求下跌、价格下跌、获利下跌,以致投资收缩、就业收缩、民众所得收缩的恶性循环,反将花费更大的力气因应,事倍而功半,甚至不可及。因此,不能任令需求不振的情势恶化。
以成本效益来看,发放消费券也是目前最好用的扩大内需工具。在种种积极财政政策的选项中,提振企业投资及公共投资是最常被运用的,因其不仅有助于增加当年度支出,新增投资还具备在未来景气复苏时发挥提升效率的功能;但以现况而言,两者都要做,但也都有缓不济急的问题,等到投资真正动了,经济情势早已恶化,效果就会打折扣。减税也是选项之一,但因涉及“国家”整体税制的变动,不宜躁进,非属立即可用,效果也有时间递延性。
社论续指出,相对的,退税与消费券都是一次性作为,确会升高“国家”财政压力,但对制度面的影响小,并因消费券的针对性更高于现金退税,立即刺激效应也最直接明显;如果真要振兴消费,这应是现下最好选项之一,民众也非常期待。经济学家凯因斯曾说,“在长期,我们都死了”,强调短期应变的重要;另一派学者傅利曼则说,“在长期,我们的孩子都要活下去”,主张不能过度短视,毁掉长期。以消费券来说,就是既顾短期,又不会导致长期重伤的选项。
当然,消费券因为不是直接发放现金,须透过商家中转,故而容易出现弊端;之前政府对公务员提供的旅游卡补助就曾出现“假消费,真领款”的问题。不过,任何政策都没有完美无缺的方案,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缺失能够获得控制,并能对预期效果有一定掌握,那就要勇往直前,不能因此瞻前顾后,反而错失契机。再者,任何政策也都会出现不同经济目标间的冲突,就像这次为了预防经济动能全失,暂时放掉财政考量一样,有时,就是必须因应当下的危机,做出取舍、列出优先目标。准此,在消费需求急速熄火、短期又看不到回升迹象下,政府发放消费券政策既定,就要从速、从简、从宽,让令出即行、效果立现。
基本上,目前消费券存有额度多寡、排富与否、发放单位及发放形式等四大待议问题。在额度上,应先设定总规模,以今年预估民间消费约7.7兆元、占国内生产毛额(GDP)六成计算,民间消费每增加1%、约770亿元,可使经济成长率上升0.6个百分点,加上产业关联效果及所创造的就业机会,经济振兴效应更大;但这不是愈多愈好,除了不能完全置财政于不顾,边际效应也会钝化。以“国家”债务余额占GDP四成计,尚有6,800亿元空间,考量隐藏性债务,1,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应属可控制,政府可从宽考量。
社论最后说,至于排富、发放单位及形式,可以一起思考。依所得消费倾向(每增加1元所得会增加的消费)而言,愈低所得者,其消费倾向愈高,高所得者不会因为所得增加而同比率增加消费,故而其激励岛内需求之作用即弱。而且,高所得者较倾向于购买高价进口货,也对激励岛内市场助益较小。但依“行政院”目前规划,以年所得120万元为上限,八成家户可以涵盖,其面向已十分广大,所发挥激励作用应符预期。目前“行政院”顾虑发行储值卡成本偏高,其实若适度变通,就可直接运用现有的健保卡做为发放介面,成本低,又少弊端,快速又简单。但定此上限后,即不须锱铢计较有多少漏网之鱼,反而使执行时间与成本大为提升,只要适度提出警告,要君子自重就可以了。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做就要快;只要政策的后遗症可以控制,就赶紧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