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故纸堆”事关客家文化传承
http://www.CRNTT.com   2011-08-12 15:38:46


  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动力,梅州是闻名遐迩的 “文化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承载上千年的客家历史文化传统,曾经英才辈出、人文荟萃,由此留下汗牛充栋的翰墨和著作,有力地延续和丰富了客家人文精神的内涵。明清以来,客家先贤留下繁富的地方历史文献,为文化之乡作了最好的注脚,因此,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故纸堆”,实在是做好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日前,记者走访相关部门,查阅资料,就梅州地方历史文献的保护、开发现状进行专题调查,介绍所见所思,以待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和对保护开发的进一步支持。

  地方历史文献存量不小

  梅州众多的客家先辈出于立德立言的理想,著书立说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不乏大家巨制。尽管经过岁月风雨的洗礼乃至政治动乱的劫难,梅州在人文领域的地方历史文献保存量依然可观。

  梅州市剑英图书馆是目前我市馆藏地方历史文献最多的单位,该馆对地方历史文献(又称客家文献)的定义是建国前梅州人所着或描写研究梅州的古籍。本报道所调查的地方历史文献也以此为范畴,而不包括旧档案。在该馆保存的3万多册古籍中,除地方建国前旧期刊外,地方历史文献有300多种,内含李士淳、宋湘、吴兰修、李绣子、温仲和、黄遵宪、胡曦、丘逢甲、丁日昌等先贤的著作,其中一些地方文化学者的著作由于未曾再版,在世间保存稀少乃至成为孤本。据市剑英图书馆馆长邬巧容介绍,该馆的古籍馆藏量在全省位居前三名,仅次于省中山图书馆等单位。

  记者还先后走访了大埔、五华、平远、兴宁四家县级图书馆,以及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图书室、市方志办资料室、梅州中学图书馆等单位,发现这些图书馆、室的地方文献保存量,汇合在一起颇为可观。如据兴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该馆的古籍拥有量在两万册左右,内含相当数量的地方文献。梅州中学图书馆虽然是个学校图书馆,但作为百年老校,同样珍藏不少古籍和地方文献,记者粗略检视就发现,该馆藏有 《光绪嘉应州志》、《李二何先生文存》、古直的《客人对》、张继善的《梅县历代乡贤事略》等珍贵的文献版本。

  保存保护的状态有待改善

  虽然我市的地方历史文献为数不少,但以文化之乡的历史美誉衡量,仍不值得沾沾自喜。如百年前《光绪嘉应州志》的《艺文》录入的客家先贤尚存著作,部分像李士淳的《古今文范》等如今难觅踪影,是否留存人间已成疑问。1964年,梅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目录里尚有宋湘、温仲和等先贤的乡试朱砂考卷印本,而目前市剑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目录里已无相关记录。从中可看出,地方历史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湮灭和流失的现象,保存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从保存的条件看,市剑英图书馆的地方历史文献的保存最好,实现全天候恒温恒湿,设置樟木书橱防虫防蛀,书库位于整座建筑中部的三楼,通风且避免太阳的暴晒。记者所走访的县级图书馆,大都限于财力,基本未能实现恒温恒湿保存,多数甚至无法购置樟木书橱,只能通过放置樟脑丸防蛀,如五华县图书馆还存在放置书橱少及场地比较狭窄的困难。梅州中学则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购置一批樟木书橱存放古籍,但由于现在的图书馆建于一面水塘上,且坐西向东,早晚易受太阳暴晒,存在遇高温易受潮的先天不足。

  我市地方文献古籍的保护也未如人意。很多古籍经过上百年时间,出现脆化、虫蛀、开裂,亟需修复,而梅州不论是修复的人才还是资金,暂时跟不上这一要求。另外,地方文献古籍的归类录入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剑英图书馆的古籍和地方文献目录,主要还是1964年梅县图书馆的编目,地方文献尚有一个简易的目录。其他图书馆有几家还没有单独的编目,极不利于古籍的保护和杜绝流失。不过有个利好的消息是,目前全国正在进行古籍普查,梅州市县两级的图书馆都在参与其中,正在借此机会,进行重新整理归类编目。记者就发现剑英图书馆藏的蕉岭文化名人钟颖阳(子华)的著作混在古籍中,未被纳入地方文献目录,钟颖阳是进士钟孟鸿之子,黄遵宪的亲家,也是原广东省副省长钟启权的堂伯祖。相信经过整理录入电脑全国联网,类似的不足会得以改进,地方文献的保存保护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文献的整理出版更要加鞭

  地方文献的保存保护不是终极目的,更重要的是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这几年市方志办和市剑英图书馆都在征集新出版的地方文献,其中市方志办近年收集到4000至5000册地方文献,记者观察到,其中地方文献古籍经整理出版的书籍只占了极少的部分,里面又主要是族谱和个别先贤的诗文集,这说明对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仍需重视和给力。

  梅州整理地方历史文献,虽然面临财力不足,只要提高意识,一样能闪现亮点,兴宁市在这方面就走在前列。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兴宁编辑出版的《兴宁文史》就有意识把整理地方历史文献纳入工作范畴。《兴宁文史》先后出版胡曦、罗蔼其、罗香林、罗斧月、何天炯、罗翼群、李洁之等人的著作专辑,其中罗香林的专辑还出版了3集。学者袁五松、王荫平、罗香林等上世纪 50年代起在香港出版的《兴宁先贤丛书》10册,从2008年起,兴宁市政协和下属的文史委将其中涉及文史的著作,进行断句校点整理出版,历经三年,至2010年底完成《兴宁先贤丛书选录》三册,共70多万字。该书包括牧原和尚(何南凤)、曾玉峰、罗清英、罗献修、石咏竹、石娥啸、陈炳章、胡曦、张天赋、吴熙乾等人的诗文和学术著作,此外还涵盖历史人物仇士良、罗孟郊、王天与的遗事考略。文献种类包罗万象,时代跨度从唐宋到民国,为传承客家文化做了有益的工作。

  除了兴宁,其他县区在整理地方文献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如蕉岭曾校点整理出版黄香铁的《石窟一征》,平远曾校点整理出版清版《平远县志》。文化名人辈出的梅县,上世纪90年代初,由程志远等经手,在政府和旅外乡贤的支持下,曾先后校点整理出版《康熙程乡县志》、《乾隆嘉应州志》、《阴那山志》,但有关工作后来又沉寂下来。

  客家地方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传扬,一些民间热心人士和文献作者后人的努力值得褒扬,如印尼华侨张洪钧出资重新影印 《梅水诗传》、《海国公余辑录》、《海国公余杂着》,对扩大客家先贤的诗文流传,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些人士对前人著作的整理出版努力值得肯定之余,也要看到,由于个人学术水准支撑上的不足,在断句校点、纠错上,往往难尽如人意,由此可以看出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文化部门的组织、协助,显得非常重要。像广东省系列出版的《岭南文库》、潮汕地区推出的《潮汕文库》,政府的人才支持、财力支撑,显得必不可少,经验很值得梅州在整理地方历史文献时借鉴。

  (来源: 梅州日报)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