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活跃在乡村的木偶艺人:钟情于“偶”,情忠于民
http://www.CRNTT.com   2011-09-05 11:34:14


  中评社广州讯 台风“南玛都”突然携雨而来,刚刚搭好的简易戏台又得重新加固,五华木偶剧团团长李新贤透过幕布紧张地张望,今晚乡亲们还来吗?5分钟,10分钟,15分钟……突然,漆黑的乡道亮起了一颗“星星”,越来越多,越来越近!临开场前十分钟,乡亲们打着伞,将板凳夹在肩上,举着手电筒结伴看戏来了。 

  李新贤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开锣咧——”霎时间,孩子们飞快地涌向台前,地湿了就坐在自己的拖鞋上,也不顾裤子依旧会被雨水溅湿。老人和妇女也找好了中间的位置,后排的青壮年则站到了板凳上。避开高高低低的雨伞,大家迅速地调整好观影角度。 

  “生旦文武共一箱,穿州过海走城乡。悲欢喜怒皆成戏,唱做翻爬自有腔。忠奸今古分声色,是非美丑善铺张。手口随心提拉扯,痛快淋漓演一场。”提线木偶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挑着戏笼的民间艺人到现在的木偶剧团,木偶艺人一直活跃在乡村、庙会,是乡亲们的“开心果”。如今它的掌门人则是李新贤。 

  今年48岁的李新贤12岁学艺,30多年来与“偶”为伴。他说,学木偶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入门基本功就是‘举牌’,用酒瓶吊上丝线练习平举。举高了,木偶就会飞起来,举低了,木偶就跪下了,手稍动一下,师傅的板子就下来了。酒瓶还要逐渐加水,从半瓶到一瓶,最后还要绑上砖头,足有四五斤重。” 

  每天八个多小时,就为了练习纹丝不动,不仅枯燥乏味,而且一天下来腿如灌铅,手抖不止。“离家学艺时我才12岁,和其他20多个学员住在展览馆的一个展厅里,用凳子搭起床板睡觉。刚开始我的手连筷子都举不起来,更别说洗衣服了,但只能克服,找热水给自己敷一敷。”李新贤说。 

  李新贤入行时,正是木偶戏鼎盛的时候,十里八乡的百姓听闻要演木偶戏皆蜂拥而至,紧俏时买票还得找关系。李新贤和团友们骑着自行车四处巡回演出,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虽然艰苦,但看着大家都喜爱木偶戏,李新贤心里也很满足。 

  可是,随着电影、电视、卡拉OK等娱乐方式的冲击,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木偶戏逐渐遇冷,很多艺人纷纷放弃了这个行当。最困难的时候,五华木偶剧团只剩下3个艺人,而且,会吹拉弹奏的就剩下李新贤了。“不是没想过放弃,我也曾三次打退堂鼓,但谁让自己那么喜欢木偶呢?而且,剧团需要我,木偶需要我,还有喜欢看木偶戏的人需要我。”他说。 

  要摆脱困境,只有创新!李新贤思索着木偶戏传承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水浒传》、《西游记》等剧目群众都是耳熟能详,唯有剧目创新和技法创新才能重新吸引观众。于是,快40岁的李新贤决定突破“木偶书法”的难关,让木偶如人一般泼墨挥毫。 

  “首先要改造木偶的手指,让木偶像人一样能拿起笔,而不是摆个握笔的虚态。能拿笔后,就要掌握木偶用力,线是软的,木偶是软的,毛笔也是软的,一个节点控制不好,就不能实现以力传力。”李新贤说。为了让木偶书法栩栩如生,李新贤试验了大半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每日一站几乎都是十多个小时,膝关节还落下了风寒的后遗症。终于木偶书法引起了轰动,被称誉为“梅州一绝”。 

  木偶书法名气越来越大,国内外演出的邀约络绎不绝。但李新贤最乐意的还是将这绝活演给乡亲们看。“我太爷爷的爸爸的爸爸都是做木偶的,我妻子、岳父也是木偶艺人,我生来属于这一行,我的根在这里,在基层群众这个广阔的舞台里。”他说。 

  在梅州的田间巷陌经常驰骋着五华木偶剧团那辆早应报废的小卡车,那是13年前省里送给剧团用于送戏下乡的。这核载7人的小卡车却塞进了灯光、音响、道具、木偶、服装、行李,还有超载的七八个演职人员。由于长期处于“超载超龄”服役状态,剧团被交警罚过,被人取笑过,但李新贤依然很知足,他说,有卡车在就有舞台在,即使路再远山再高,木偶戏也能送到老乡的家门口。(来源: 新华网)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