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命运多舛的“广州白宫”
http://www.CRNTT.com   2011-09-16 11:59:18


伯捷别墅正面
别墅内部的大回旋木梯
  中评社广州讯 广州芳村白鹤洞山顶街,走过一排半拉着蓝色卷帘门的汽车配件、空调维修的铺面,容易让人有种进入市郊路段的、毫无审美愉悦的倦怠感。很难想象,这块土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曾是西方人的聚集区,有各式神学院和老洋房。 

  像之前探寻南华西深巷、永泰别墅一样,依然是豆瓣网“发现广州”小组带头人刘伟伦走在我们的前面,没有墨镜、没有撑伞,连水都没有喝一口,反覆在脑中搜寻着一年前有些模糊的记忆。终于,我们到了一个院落前面,他说:“到了”。这座以灰、白为主色调的百年古宅就是我们这次的目标——伯捷别墅。 

  它是一个世纪以前,一位叫伯捷的美国土木工程师的故居。从一年前的照片来看,它并不惹眼,破旧低调得和它的历史不相称——这栋别墅曾经多次用来接待孙中山、蒋介石等人,被称为民国时期的“广州白宫”。现在,它已经在广州市文化局的规划下修葺一新。偶尔有一些年轻人慕名而来参观拍照,“一拍就是一下午”。或许不久之后,这座神秘的府邸将以展馆的面目出现在市民眼前。 

  现状 华美细节随处可见 

  经历了百年的变迁,这栋中西结合的老房子,却依旧静静地在芳村白鹤洞一座养老院旁边隐没着,带着与生俱来的优雅气质。如此接近川流不息的芳村大道,伯捷别墅却在一圈花草树木的掩护下恍如与世隔绝,静谧得恍如夏日的一个梦。洁白的罗马柱烘托着门面,三扇拱形玻璃门默默地迎接着各种来客。它兼有殖民地外廊式和欧洲古典建筑的种种特征。从历史照片来看,在伯捷和他夫人居住期间,室内的陈设既有欧式的门窗和壁炉,也有中式的木质家具,是中西结合的典范。从1910年建造至今,这栋老宅足足有百年的历史,但是它的保存却相对完整。 

  让人惊叹的是,这栋别墅几乎有一半的墙都是落地窗,阳光大块大块地照进来,却因屋檐和玻璃的遮挡而变柔和,明亮而不刺眼,温暖而不灼热。大厅的玻璃窗有着各种典雅的图案,而卧室的落地窗也不拘一格,有的是漂亮的弧形,下面还有一圈弧形木凳对应,看书或发呆都变得诗意起来。最让人喜欢的是它的超大阳台,同事戏言“可以打篮球了”。阳台大部分是开放式的,只有角落的一小块空间用玻璃窗封闭。据说以前伯捷常和夫人在此喝茶。 

  另外一个特别的地方在于,别墅的每个房间都有形状和颜色不同的壁炉。别墅内部都以白色和深木色为主色调,但壁炉的瓷砖却有土耳其蓝和酒红等比较艶丽的颜色,是别致的点缀。而一楼的木质楼梯底部也有独特的圆形底座,看得出主人没少花心思。楼顶上有几个极具功能性的烟囱和蓄水池。 

  主人 被称为“沙面建筑之父” 

  据刘伟伦介绍,芳村白鹤洞一带还有很多民国时期的老仓库、老民宅、老教堂等,附近的真光中学和芳村鬼屋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这栋房子最出名的原因之一是,它的主人是清末民初活跃在广州的著名建筑师查尔斯.伯捷。 

  伯捷生于美国,在1904年到广州与澳大利亚建筑师帕内合伙开办治平洋行,从事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工作。1910年,他在白鹤洞购买墓地9亩来建造私宅,于1910年代中期建成白鹤洞山顶别墅,就是现在所称的伯捷别墅。在这之后他和他夫人一直居住于此。1933年7月伯捷因病去世后,他的夫人和孩子仍然居住在里面,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被日军俘虏。 

  伯捷在华的30年间,参与设计了很多地标式的著名建筑,像孙中山大元帅府、粤海关大楼以及沙面的很多西洋建筑等。他也是最早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引进中国的人,据了解,由他参与设计改造的位于岭南学院的马丁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所以伯捷又有“中国钢筋混凝土之父”和“沙面建筑之父”的称号。 

  凭借专业的才能,伯捷与广东省军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合作。特别是在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后,他受聘担任广州市政厅设计委员,先后设计了广州市消防总局(今文明路消防局)、广州市公安局部分建筑(今起义路广州起义纪念馆内)等。伯捷参与设计的建筑,绝大部分保留了下来,并定级为市级以上保护建筑,部分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栋老别墅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伯捷夫人在1945年的回忆录里,曾经骄傲地提及了伯捷家庭和孙中山的往来。在伯捷这栋别墅里面有个半圆形的会议室,上面靠窗边的一排木凳子竟然几乎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当时这栋别墅经常被用来接待孙中山、蒋介石等政要,也曾经作为他们的会议室,因此在民国时期它被称为“广州白宫”。 

  这些历史的碎片被有心人默默地记录了下来,然而更多的碎片,却随着历史的洪流淹没在尘埃里。据荔湾区文管所的霞姐介绍,伯捷别墅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的,初发现的时候已经很破很残旧,有很多地方漏水。在这之前,伯捷别墅一度被街道办事处使用,后来就一直放空了,直到普查的时候才重新了解到这里的主人是伯捷。 

  更让人意外的是伯捷别墅的地下室。据广州大学教授彭长歆介绍,伯捷建造地下室主要是为了适应本地气候。广州的气候潮湿,建造架空层可以防止水浸、白蚁,还有助于通风,另外还可用来储存杂物等。与外廊建筑空间一样,这些适应性技术策略的形成来自于西方人长期在东方殖民生活的经验。不过,刘伟伦告诉记者,他初次进入这座别墅的地下室时,发现地下室的柱子上写着“抗拒从严、坦白从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字样,隐隐地透露着这座小房子曾经的用途——地牢。

   来源: 广州日报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