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广州讯 方潮盛铜锣,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响铜礼乐圣器。自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负150年盛名。据浮洋镇志记载:方潮盛铜锣传承至今,已逾五代。
方潮盛铜锣与武汉铜锣、苏州铜锣的制作技艺渊源相承。同属中华民族的响铜礼乐圣器,她是中华大地上劳动人民在喜庆节日中,载歌载舞,承现太平盛世,赋予人们追求美好,充满活力希望的击打铜器,从而受到潮州人民所喜爱而世代承继。
我国响铜乐器的制作技艺,萌发于春秋时期的宫廷钟乐。至清咸丰六年前后,才传至潮州。方潮盛的铜锣制作技艺至今已有150年历史。据浮洋镇志所载:浮洋仙庭村先民方明治于清咸丰年间到福建连城县谋生,结识了当地一位铜锣师傅,学得一手精湛的铜锣制作技艺。回乡后,便在仙庭村创办了铜锣作坊,其作坊遗址,至今仍享有铜锣城美称。
清光绪年间,方潮盛铜锣已享誉潮汕地区。其铜器的制作品种,也能跟上潮汕人民的需求理念,不断变异创新,至此鼎盛局面,已具规模。铜器制作也达到数十种之多,而且所有响铜乐器,皆能与潮州众多的地方乐器如:二弦、胡弦、笛、箫、扬琴、大鼓等和音谐鸣,同奏一曲。由此催发了潮剧、潮音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方潮盛铜锣制品:有马锣、苏锣、深波、曲锣、钹、钦、空 、月锣、加光锣、号头(大唢呐)、钟等各式铜器制品,又细分为大中小等规格。铺号中铜器制品陈列,繁杂满堂,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方潮盛铜锣的制作技艺,分:掌炉、熔铜、配料、铸模、定形、敲打、定音、校音等多道工序组成。潮州民间谚语所谓“一锤定音”,便由此而生。各道工序的师傅皆心怀秘技,不与人传,这便是其家族技艺得以纯姓传承的秘诀所致。其中的定音、校音师傅便是响铜乐器走上市场、流向社会的接生婆。
方潮盛铜锣,是潮州民间打击乐器的泰山北斗,故潮州民间谚语云:少一弦亦歌,少一锣无乐。由此可见,其艺术价值在潮州人民心中,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方潮盛铜锣制品,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其质朴方圆的型态,击打时铿锵震撼的原动感,都使人过眼不忘,充耳常鸣。哪怕你是远涉重洋,漫迹环宇,她都是召唤赤子之心的袅袅乡音。她在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中,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并具有群体性、社会性、世代传承的特点。
方潮盛铜锣,因其诸多的历史原因,其绝无仅有的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界濒危。如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政策扶持,这朵潮州民间礼乐圣器之花也将面临凋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