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广东古村落保护与推土机赛跑
http://www.CRNTT.com   2011-11-05 10:46:16


  中评社广州讯 今年9月,著名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在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说:“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它、阅读它,就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很快消失不见了。”

  目前,广东正在进行第三批古村落普查评定工作。这将是“广东省古村落”评选的收官之战。五年来,古村落已经成功地进入广东公众的视线,成为一种全新的审美经验,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传统情怀,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认同。但城乡变迁的大潮涌动,身处漩涡之中的古村落将如何自处?下一步该怎么走?两周来,记者跟随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第三批古村落普查评定的工作组和专家组,北上梅州、韶关,试图就此找寻一些答案。

  水乡、山居、海洋文化全包含:古村落是岭南文化的“根”

  广东省民协负责人称,广东古村落包含着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信息,数量庞大而精美的古建筑群,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是鲜活的“岭南民俗文化博物馆”。

  广东古村落的一大特色,是支脉分明,样式多彩。从民系分,以广府古村落、潮汕古村落、客家古村落为主体,辅之以粤北古村落、雷州古村落;由地域论,表现出水乡文化、山居文化、海洋文化的特点;在经济模式上,表现出以农耕文化为主、商业文化并重的特点;从人口流动看,由于移民南迁及向海外拓展的缘故,又表现出移民文化、侨乡文化等多样性特点。

  以已经获评“广东省古村落”的部分古村为例:江门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为明代罗贵从南雄珠玑巷率族迁到此地开村,这里至今保留有上百栋古民居和祠堂,珠三角、香港、澳门等地的大部分罗姓就是从此村迁出去,每年都有5万多罗姓乡邻回村举行盛大的拜祖敬宗仪式。建村于明代的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兴井村,保存有24座四角楼,其特色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可与开平碉楼相媲美”。花都炭步镇塱头村立村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距今已有644年的历史,目前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30座,炮楼、门楼共3座,古巷20多条。

  “大量的历史文化财富,大部分散落在这些古村落里。在岭南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如今保留下来的古村落少则两三百年多则七八百年的历史,可以说,古村落是岭南文化的‘根’,是活态的遗产,是历史的‘活页’。”广东省民协负责人称。

  保护思路:发动村民保持古村落“活态”

  省民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办副主任梁文伟为古村落保护奔波多年。他坚持的一个观点是:古村落保护不能光靠政府,靠旅游公司或者开发商,必须发挥村民的主动作用,让他们认识到,这是“我的村庄我的家”,发乎情,动乎心,自觉参与其中,才能让古村的保护,以及进一步的开发,避免困扰一些名气很大的古村、古镇的“人口置换”和“文化空心”的难题。

  10月15日,记者来到梅县雁洋镇松坪村时,500多年的古村中,一支村民自己组织的乐队,正在开村祖祠“继生公祠”一侧的巷道中热闹地演奏汉乐。县文联副秘书长陆敏介绍,这支村民乐队名气不俗,常常奔赴广东各地比赛、表演。而“处暑节”庆丰收的传统,也是该村及周边桥溪、石楼等几个村特有的民俗。昔日村中有“处暑大过年”之说,因时值农闲,各地又无此节日,因此来客极多,村头应时摆卖几成街市。在考察过程中多位专家指出,古村落保护首在“活态”,“古村是一种生活环境,要有人生活”,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郭立新说。如今很多古村,年轻人都外出闯事业,仅有老年人和小孩生活在旧居中。松坪村这样的古村,就显得格外宝贵。 

  古村落多是人居典范:梅州邹家围:浑然一体又讲“私密空间”

  古村之美,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协调,既是人居典范,也是科学标本。第三批古村落普查中的梅州丰顺邹家围,整个村落是一座三进二横的主祠和三层围龙所构成的独具特色的围龙屋,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村落东依尖髻山,西傍璜溪水,南、西、北三面都是自然石砌成的5~7米高的石坎,在西北、东北、东南、西南四个方位建了四个大门,堂屋、横屋、围龙屋、化胎、池塘五部分浑然一体。其中第三围围龙由一个个似四合院的建筑单元连缀而成,在粤东客家围龙屋建筑中独树一帜。省民协副主席、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教授刘晓春等专家认为,这反映了传统“聚族而居”的人居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对“私密空间”的要求。

  翁源湖心坝民居群:高墙既防盗且讲细节美

  古村的细节值得耐心品味。普查中的几乎每一座村落,都有着大量的石雕、木雕、砖雕、笔画、花窗等装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肖旻告诉记者,这些分布在石梁、柱础、柱顶、门额等地的装饰,在严守规范的同时,内容又极其多彩,除了饱含美好寓意,也成为珍贵的美学遗产。韶关翁源县湖心坝民居群,规划布局采用“网形”群体结构。村中建筑多为梁木架式砖瓦结构,祖祠雕梁画栋,鹅卵石铺街。围楼四周筑高墙,饰矮檐式瓦面。有的老屋采用锅耳式风火山墙,悬山式瓦面,防盗功能之余形态也很优美;有的楼顶放置瓷质“公鸡报晓”或“宝葫芦”构件以图吉祥。

  梅县茶山村:游人大叹“茶山如玉”

  已经获评首批“中国古村落”的梅县水车镇茶山村,拥有数十座古色古香、气势恢弘、结构独特、雕龙画凤的古近代建筑,多用三合体夯筑墙体,彩色地板,木材选用严格,且用量极多,天面均为青瓦和滴水口为琉璃瓦,门廊厅堂均有精雕细刻的花草鸟兽虫鱼等,壁画、楹联、诗词、门匾随处可见。图绘多选用天然颜料装饰,色泽鲜艶,历经百年而不褪色。有游者看后赞叹:“茶山如玉。”

  全国古村落已由五千减至两三千:空心村与过度开发都要警惕

  根据广东省民协提供的数据,全国依旧保存跟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时的5000个锐减到如今的2000~3000个。广东的古村落也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被逐渐吞噬,有不少成为“空心村”。

  2007年,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国率先发起了省级古村落抢救计划——“广东省古村落保护专项工作”。五年来,他们组建了一支涵盖民俗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美学家等在内的专家学者队伍,深入到乡村开展田野调查,普查梳理了近200个古村落,并制定了《广东省古村落认定标准》、《广东省古村落抢救保护实施方案》,这一“认定标准”在全国尚属首例。

  专家们的脚步再快,也总是难以赶上村落破坏的脚步。普查组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孝祥说,不少古村已经失去了完整的古貌,新旧民居杂居,以现代材料建造的刺眼的建筑不时出现,一些以做游客生意为目的的“农家乐”突兀地杵在田园之间或村口路边,令人瞠目。普查组专家、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元林则认为,古村文化信息的快速流失更令人担忧:“古村模糊的东西太多,断代纪年、村落起源、文字传承的明确记录太少,胡乱攀附名人的事情不少,一些在学术界看来是常识性的史实,地方上往往搞错、混淆。对于村落的呈现应当是不同文化、时代的剖面的组合,必须建立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序列,以利于科学保护”。

  广东省民协专家指出,这项号称与“推土机赛跑”的工作自开展以来,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已渐成共识,如江门市良溪村根据专家给出的准确定位,已被确立为研究珠玑巷移民文化的典型村落。(来源:广州日报)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