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广州讯 红树林下,万鸟齐飞。16日上午,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和广州市南沙区政府主办的“畅想湿地”南沙湿地文化论坛在南沙区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自然.文化.未来———构建和谐共生的湿地生态文化”,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社副总编辑周建平博士主持论坛,十多位专家及学者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的见解。与会专家认为,南沙湿地可从多个层面进行开发建设,但生态保护仍是前提。
刘斯奋(广东省文联主席、作家、画家):
湿地文化积累应从现在就开始
“农业文明发展至今,几千年过去,现在我们应该站在工业文明的新起点来看湿地建设,要有新观念和新做法。”刘斯奋以西湖的白堤和苏堤为例说,白居易和苏东坡在建造堤坝时,大概也未曾想到上千年后会成为著名文化景观,“因此南沙湿地的文化积累应当从现在就开始着手,找到湿地建设的文化灵魂”。
刘斯奋说,扩大南沙湿地的文化内涵,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观光旅游,还应当围绕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将湿地打造成环保的教育基地。
顾涧清(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与黑瞎子岛形成南北湿地联盟
“南沙新区开发的核心理念是‘科学开发,从容建设’,我认为在实践中应当把‘从容建设’放在前面。”顾涧清给出了具体建议,认为可在湿地上建设绿道,用建桥的方式,将绿道网延伸到湿地,让绿道成为水上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游览。同时,南沙湿地可与中俄边界的黑瞎子岛湿地形成“南北湿地联盟”,“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南沙湿地景区的知名度,更好地发挥品牌效应”。
顾涧清还认为,在鸦片战争中发挥过重要意义的南沙炮台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但类似的影视题材拍摄地都在横店而不是南沙,“应当努力将类似的外景地挪到南沙来,提高南沙的知名度”。
黄淼章(广东省文史馆史学院院长、广州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应让湿地文化节成为百姓节日
“开发湿地应当生态优先、科学保护、以鸟为本,同时也要注重湿地文化,提高文化品位。”黄淼章说。
黄淼章认为,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和南沙区政府主办的湿地文化节应当变成市民的节日。黄埔波罗诞早已成为广州市民的盛会,每年的参与人数都在70万至80万,南海神庙到处人头涌涌,“如果南沙湿地文化节也可以打造成类似的市民的节日,这样人气上来了,名气也就出来了”。
黄淼章说,南沙区还可以大胆建造湿地博物馆、有关湿地历史的雕塑等等。
叶春生(中山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
应该努力拓展海洋文化的内涵
“我来过南沙五次,感觉南沙的景观比较单调,尚欠缺文化底蕴,应当发展多元文化品牌。”叶春生认为,湿地开发应当从保护湿地的动植物做起,使之成为一座活的海洋生物的博物馆。同时,还可再建一座海洋文化博物馆,努力拓展海洋文化的内涵。他说,渔家民俗文化、滨海渔业养殖文化、海涌健身竞技体育文化、民间信仰文化等等,都是海洋文化的内涵。
叶春生表示,南沙旅游开发可广开思路,比如建立观鸟亭、钓鱼钓虾区,开辟亲水、亲鸟区域,甚至还可打造水乡特产的美食文化节,让广大市民吃喝玩乐尽在南沙。
罗宏(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作家):
打造成为慢生活方式的示范区
“旅游的最高档次是休闲,如果能让人在此成为慢生活方式的体验者,南沙的文化品牌就建立起来了。”罗宏说,慢文化,其实就是休闲,也就是要站下来、坐下来、躺下来。旅游,就是品味和欣赏文化,比如博物馆文化、养身文化、健身文化、书法棋艺等等。如果把南沙打造成为慢生活体验区,一定能不断吸引目标群体前来。“慢生活体验区不仅仅是品牌,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让旅游者形成新的人格。要让人们像南沙湿地的候鸟一样经常来,慢理念应当成为核心概念。”罗宏幽默地说。
罗宏认为,挖掘南沙文化不能简单地依赖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更应当在不违背历史的前提下发挥创造性精神,“文化既是积累,也是创造”。
梁凤莲(广州市社科院岭南研究所主任、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
借助文艺作品能激活南沙灵魂
“文化,只有活化在艺术作品中才能形象化与符号化,才能流传于世,被众人熟知。”梁凤莲认为,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能进入书写,那么肯定不能被大众所熟知。无论是小说戏剧、民间传说,还是诗歌音乐,都起着传播文化的作用。她说,应当借助文艺作品的力量,激活南沙灵魂,但创作要保证不能违背基本事实与历史依据。
梁凤莲说,无论是湿地还是整个南沙大开发,都应当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文化,注重保持南沙的岭南风情与湿地神韵。
胡慧健(中科院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博士):
把湿地打造成为生态教育基地
“我们应当让湿地成为学生接受生态环境教育的基地。”胡慧健说,虽然我们也有很多的青少年教育基地,比如青少年科普馆、水族馆等,但都是人为建造的,真正原始生态的教育基地始终缺位。“政府应当针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教育,将湿地打造成为自然生态的教育基地,让学生能在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下去体验与感知”,胡慧健说。
(来源: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