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湖:广州古代最大的人工湖 |
中评社香港5月5日电/东濠西濠玉带濠都曾有两倍半东风路宽
秦汉时期,流经今广州城的珠江宽达2000多米,从西湖路至宝岗北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后,相等于今珠江面十倍以上。珠江北岸位于今天繁华热闹的西湖路商业中心一带,光明广场负一层的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就是当年为防止海潮倒灌、洪泄在江岸边建设的水闸。由于江面广阔,加之有海潮涌入,人们不称“珠江”而称“珠海”,老一辈广州人至今保留称“过江”为“过海”的习惯。由于泥沙沉积、城市发展、人为填筑等原因,珠江北岸线不断南移。宋代江面还有近千米,那时广州童谣说:“河南人见面,广州状元出。”意思说隔着珠江难以分辨对岸的人面目,以此比喻广州出状元之难。广州的官员在江边建了座“见面亭”,祈待出状元。清代,珠江江面变窄,由“小海”改称为“省河”。直到1931年,修建新堤,河道的北岸线才基本定型。
古广州城的濠涌,一部分是城濠,一部分是城内沟渠。从宋代起城内的沟渠称为“六脉渠”,生动地描述了城内水系畅达的格局。环城除了北面越秀山及白云山余脉为屏障之外,东、西、南面有城濠,由于珠江岸的南移,南面的玉带濠成为内城之濠。外濠内渠,串联成一个贯通城内及环城的系统。将清代广州城图与苏州城图相比,广州水城的形象一点也不逊色。
古代西濠、东濠、玉带濠均曾宽达二十丈以上,换算为七十余米。如今东风中路宽28米,当年濠宽为东风路的两倍多,可以想见濠面之广阔以及来往船只如梭的繁华景象。西门口一带,西濠洼地已发展成为四条平行濠边的小街。光复路一带就曾掘出古船桅和海船用品。
东濠一带,明代时,今永安直街及宝源街等都还在江下,河面宽达百米以上。玉带濠连结东西两濠,在宋代形成。是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广州知州邵晔所开凿。《宋史.邵晔传》载,“州城濒海,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风为害,晔凿濠通舟,飓不能害”。这条濠既能让海舶避风,濠畔就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始凿之濠长1600丈,水面阔20丈,水深3丈,行舟便利,蕃舶常驶入濠内。玉带濠畔商业繁华,屈大均《广东新语》将其与秦淮河比较,说是“日费数万金,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试想城之东西南面均有宽约70米的大濠环绕,城内沟渠如水上街巷,而城濠就如干道,乃至与城中湖面连成系统,交通便利与商业繁华全与水路有关,水城景色蔚为广州的商业都市大观。
(来源: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