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伟大贡献——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专题展览。 |
中评社香港9月22日电/对于中华民族而言,2014年的意义除了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中国将9月3日、30日分别确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还标志着在“九一八”国耻日之外,每年9月的抗战纪念活动,又增添了新的内涵。
《日本新华侨报》9月20日载文《纪念抗战中国应动员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文章说,一般而言,若非逢五逢十的年份,很少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纪念活动。然而,2014年7月7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前往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出席了纪念活动。9月3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纷纷对当天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席的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亦即“双日”设立后的首次抗战纪念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结合对慰安妇和日军侵华遗迹等申请世遗、公布侵华日军档案研究成果等举措,中国官方高调的纪念活动,用意和态度是不难见出的。
必须承认,以立法的形式肯定抗战胜利等日期的重大意义,并举办一定规模的纪念活动,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醒人们牢记历史,振兴中华。但是,向这一目标迈进,积极发动民间力量,日常下足功夫,也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有助于推进抗战史研究,丰富已有成果。
纪念抗战,必须对抗战史有所了解。目前的问题在于,不仅民众对其所知有限,许多史实、细节,仍然需要考证和深入挖掘。客观而言,研究工作有一定艰巨性:抗战虽历时14年,但探究其发生的深层原因,应前溯至18世纪中期以来日本对华态度的转变,乃至当时世界格局的变化,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必不可少;战争爆发前、过程中双方的态度、举动等,涉及中日两国的众多阶层和群体;至于能够获取的资料有限,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的资料亡佚和损毁,以及学术禁区,无不致使专门机构进行的研究存在局限性。民间研究者发挥的作用,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事实上,中国社会现在活跃着这样一群人,走南闯北,从事田野调查、相关资料收集。诸如为抗战老兵、慰安妇、劳工等录制口述史等抢救性工作,为抗战遗址遗迹文物拍照,都为抗战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当然,由于缺乏必要的学术训练和固定的经费来源等因素,民间研究者与专业机构合作,才是相互补充、彼此促进的有效之道。
其次,民间力量的介入有助于抗战研究的成果广为人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