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首次在野战化条件下沙场阅兵。 |
中评社香港8月7日电/7 月30 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 周年阅兵在位于内蒙古的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与以往的历次天安门阅兵比较, 这次“沙场阅兵”有很多不同之处, 所有参阅人员和受阅部队都著作战服,而非常服和礼服,标兵就位时用的是跑步而不是正步,这些都显示出这次阅兵注重的不是“仪式化”, 而是“实战化”。可以看出, 这次阅兵不只是为了纪念建军历史,更是为了展示军改成果和军队未来发展方向。阅兵中的很多装备都是初次亮相,阅兵方阵编制上也不像以往那样按照所属部队编成,而是按作战群编成,这些都体现出了中国军改在武器装备和指挥体系现代化方面的成就。
美国《侨报》8月1日载文《推进军改,关键在于面向未来战争》,文章说,中国军改最重要的方面不是武器装备、指挥体系这样的“可见之处”,而是军事学说体系的革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军事学说体系发展过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二战前,世界各国根据一战的经验, 都信奉着防御优于进攻的军事思想,法国构筑马奇诺防线就是出于这种思想。二战中,德国首先对军事思想进行了革新,将装甲部队作为突击先锋使用,形成了以“闪击战”、装甲突击为主要内容的进攻性军事理论,幷以此在欧洲战场初期获得了很大战果。为了克制“闪击战”,美国发展出“地空一体战”, 即利用空中力量优势,打击德军运输线,阻滞其突击,苏联则采取了“大纵深战略”,即利用国土纵深和兵员数量优势,将德军拖入消耗战,同时在德军后方开展游击战, 让德军的工业化军事机器失灵。
中共军队以“人民战争”作为基本军事学说,这一军事学说体系与“大纵深战略”的原则有共通之处,主要通过动员包括民众在内的力量,依赖于国土纵深,以时间换空间,采用游击战、运动战作战方式与装备占优势的敌人周旋。中共军队在抗日战争和其后的多次战争都是依靠“人民战争”,但随着军事技术不断革新,单纯依靠人力和空间已经难以再赢得战场上的优势,让敌军进入本土,再进行袭扰、甚至采取“焦土战术”的做法也不再适应当今中国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人民战争”的主要目标是打赢二战那样的“全面战争”,也就是参战国倾注全部国力展开的“总体战”,而现代战争大都是战略目标限定在较小范围内的“局部战争”,这样的战争虽然范围小,但影响却可能很大,甚至是全局性的。因此,中国将适应和打赢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作为军改的主要目标,确立了符合当代中国需要的军事学说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