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肇松简介:
1973年台北政治大学新闻研究生毕业开始其10年政府公关工作经历。
1982年在纽约参加中国时报纽约版的创刊工作。
1987年台湾开放报业,调回台北任中国时报副总编。
1988升任中国时报总编。
1997年,担任中国时报社社长,主管编务工作。
次年逢中国时报集团化改革,担任中国时报系总经理。
中国时报简介:
中国时报是台湾最大的两家民营报纸之一,1950年成立,最初为四开小型报。1960年后,随台湾经济状况好转,报纸逐渐完善。1970年后,报社经历了大发展阶段,至今已发展成为以《中时晚报》,《工商时报》,《时报周刊》等三报三刊为核心事业,集电子报,旅行社,艺术展览,地方产业规划,时报国际广告以及刚刚收购的中天有线电视台等多项事业的媒体集团公司。中国时报系集团共下属7个子公司,其中中国时报网路版是台湾规模最大的,也是最早由媒体经营的网路媒体,其下属的出版社是台湾唯一的上市出版社。到现在为止,中国时报已从单一的报社转变成台湾最完整的媒体集团。
记者(以下简称记):中国时报系的规模发展到现在这么大,会不会担心在管理上出现的问题?
黄肇松(以下简称黄):的确有过这种情况。比如我们有的公司经营项目的性质接近,有的项目一起去投标,结果发现竞争对手是自己人。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对策是使相关的业务扩大化,一个事业只要一家来做。再比如网路对报纸的冲击,我们也把受冲击的总量控制在5万份左右。随着网路传媒影响力的增大,我们也会逐步将电子报朝着收费的方向发展,如果能把它变成有价报纸的一部分就是最成功的了。虽然有一些问题,不过目前大的情况还好,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中国时报系下属的所有的企业都是为了巩固我们的核心事业——报刊,因为报刊是我们影响最大的事业母体。
记:以中国时报为代表的台湾传媒界如何与大陆的媒体促进交流?
黄:有一句诗叫“春江水暖鸭先知”,两岸历史性的问题的确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通过沟通增加瞭解,媒体在这里要承担自己的责任。1984年奥运会时,中国时报对中国首次夺金进行了大幅报导,但是在当时政治还比较保守的阶段,这种做法遭到了当局和其他媒体的批判,到现在为止这还是台湾报界的重要事件。另外在比如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当时他们只能辗转香港再到大陆,我们报导说这叫“转口探亲”,在当时也受到了一些压力。1987年7月政府宣布两岸开放探亲,这于两岸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但是也同样少不了中国时报的催化作用。中国时报一直以来在两岸交流工作方面做的比较多,我个人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每次中国时报邀请的大陆来台湾考察和交流的团体,我都会帮忙接待,大概超过了两百人,说句玩笑话,酒都不知喝了多少!这些年中国时报举办了多个两岸的学术研讨会,去年光我们的旅行社就送出了台湾到大陆的游客共3万人。我是觉得,这种事不怕做的多只怕做的少,不怕做的快只怕做的慢。政治总有起伏,而新闻只要稳定的做,对政治问题的解决总有一定程度的帮忙。虽然台湾内部有一些政治力量和新闻同业说我们中国时报是“统派报纸”,但是我们做的只是想通过媒体的交流促进两岸的政治交流,只要为了统一中华民族,我们会把这种交流和沟通进行下去!
记:中国时报在大陆是如何进行自己的品牌推广的?
黄:在这方面我们做过很多尝试,比如我们曾经和中华工商时报、清华大学合办一个财经刊物,但是由于条件还不完善所以没能办成。但是我们还会继续这些尝试,以便和大陆的传媒界增进沟通,加强交流。我很骄傲我们可以有“中国时报”这样一个名字,“中国”两个字能挂在媒体的名字上的情况也不多,这说明我们要代表这个国家!我们办这个报要对得起自己的报名,希望我们做的事情不会辜负“中国”这两个字!在实际的事务上我们主要是以增进沟通和交流为主,很高兴通过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可以使大陆学习传播学和广告学的很多同学都知道并瞭解金犊奖和中国时报。在有些政治上的问题还解决不了,或者正在解决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限制两岸学者的交流,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构架这个平台,一切事情都不请求,但是也不偷懒,顺其自然,可是希望这顺其自然不要让我们等太久。
(来源:华人广告网 2006年4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