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互信不足 两岸新闻交流蹉跎掉十年
http://www.CRNTT.com   2006-08-20 00:44:36


  新华社记者八日将来台驻点采访,使拖延两个多月的大陆记者来台驻点案终于尘埃落定,而过去两个多月有关此一问题的争执也暂时落幕。此一发展,在两岸政治继续僵持的情况下,或多或少带来了一小股暖流,对两岸关系多少起点正面作用。 

  由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二日大陆记者范丽青、郭伟峰首次申请来台采访,迄今十年岁月,大陆媒体记者终于可以来台驻点采访,一方面说明瞭两岸新闻交流又向前迈出了一步,另一方面也说明瞭,相对单纯的两岸新闻交流,要向前跨出一步,都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也显见两岸关系存在的主客观障碍与复杂性,远非一般民众可以想像。 

   即以此次大陆媒体来台驻点采访案,大陆记者虽有意尽早来台,但新闻局公布的采访规定,却也出现若干不尽合理之处,尤其是采访地区限制,以及用较抽象的字眼规范大陆记者在台湾的行为等,如“违反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用语,均说明瞭台湾相关单位对大陆记者另眼相看的意图,甚至于还出现台湾相关机构要求各单位密切监视大陆记者的报导,使大陆方面对此更为不满,甚至指责台湾方面歧视大陆记者,让他们有受到屈辱的感受,而新华社记者也以“不寒而栗”来表达他们的感受。 

  当然,随着新华社记者来台采访,过去两个多月的风风雨雨,也将告一段落,两岸新闻交流正式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未来双方需要处理的相关问题,其实仍然不少,除了两岸相关机构的“心态调整”外,两岸互设新闻办事处,应该会是下一阶段两岸相关单位需要处理的重点。目前,中共国台办已有意着手考虑与规划台湾媒体在大陆设办事处的事宜,至于何时可以实现,由于涉及两岸整体发展与互动,仍需要进一步沟通,台湾方面恐怕也不能不正视这样的发展趋势。 

  其实,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总体关系的一个缩影,相互猜疑与误解,在两岸新闻交流过程中,也曾经发生过。大陆方面曾怀疑台湾记者具有“特殊身分”,而台湾方面也认为大陆记者应该有“特殊身分”,因此总是对记者另眼相看,试图找出“记者”是否有从事“与许可目的不符”之活动。但实际的结果则是,虽然双方均动员人力调查,但十年来却查无实据,平白浪费了十年时间。 

  同样的,在两岸过去较正式的对话上,亦复如此,双方的谈判代表均认为对方的话或行动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结果是两岸在猜疑与误解中,一再发生冲突、一再一事无成,甚至于恶化到不相往来的地步。两岸海基会与海协会的交流过程,就是最现实的写照。 

  或许,两岸新闻交流顺利跨出新的一步,可以提供两岸相关负责人士一个省思的机会,透过更多广泛与实质的交流,设法放下猜疑与误解,应该会有利于两岸当前僵局的打开。(来源:2001.02.02  中国时报 作者:俞雨霖 中国时报副总编辑)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