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伯良 |
中评社8月20日北京电/从1991年“闽狮渔号”事件引发大陆记者入岛采访算起,两岸新闻双向交流已走过15个年头。为此,原新华社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伯良,日前接受了中国台湾网记者的采访。
陈伯良,时任新华社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在1991年“闽狮渔号”事件发生后,为大陆记者入岛,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不断与台湾方面进行沟通,可以说他是那次采访活动的推动者之一。
1991年7月21日,福建省石狮市祥芝乡渔船“闽狮渔”2294号、2295号在台湾海峡台中外海,与台湾高雄籍渔船“三鑫财号”发生渔事纠纷。台海军炮艇、直升机赶来,将2294、2295号渔船押往台中,并击伤一名大陆船员。事件发生后,大陆红十字会决定派两名人员赴台并希望批准两名记者随行。同年8月12日,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和中国新闻社记者郭伟峰随大陆红十字会总会代表团赴台,看望并采访被扣在台湾的18位大陆渔民。
回想当年,陈伯良表示,那次范丽青、郭伟峰以正式、公开的记者身份入岛采访,对大陆渔民起到安抚作用的同时,也打破了当时台湾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大陆记者所谓“间谍”的污蔑与诋毁,打消了台湾同胞对大陆记者的敌意,在当地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他说,任何事都需要一个开端,两岸隔断了40多年,可以说那次大陆记者入岛采访,也是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开始。
陈伯良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新闻工作者几乎每年都会以各种方式到大陆进行参访,像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中央社”都曾多次派记者到大陆进行采访和交流。“当时我们也经常为台湾常驻北京的记者提供帮助”,他说“主要是帮助台湾记者安排采访,提供他们所需的资料。”
同时,台湾的新闻业者也不断邀请大陆同行到岛内进行参观访问,1998年台湾《联合报》文化基金会邀请新华社记者团入岛参访,陈伯良也在其中。他表示,那次宝岛之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台湾同胞在得知他们来自大陆后,对他们的热情相待,让他难以忘怀。
陈伯良说,那一段时期,大陆记者团也不断应邀到岛内进行参访,新华社在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分社的记者,都曾参加过当地新闻界组织的入岛参访,推动了两岸新闻交流,特别是增进了大陆新闻工作者对台湾岛内的瞭解。两岸的新闻交流也在那段时期渐渐达到了一个高潮。
他说,台湾记者不到大陆来,就不会瞭解大陆的情况,同样,大陆记者不到台湾去,也不会真正地瞭解台湾。两岸人民的相互瞭解,首先就应该建立在两岸的新闻工作者的交流与互相瞭解之上。特别是公开、正式的新闻交流,更是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关键。
而此后一段时期的两岸新闻交流,陈伯良是以“磕磕碰碰”来形容的。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2000年民进党作为“台独”政党上台,这些都对两岸新闻交流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他指出,最严重的是在去年4月,台湾当局下令禁止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在台驻点采访,至今没有解禁,人为地破坏两岸新闻交流。
但他也指出,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陆方面也一直都是采取主动开放的措施、方针和政策,来对待两岸的新闻交流。而台湾当局则是“想开又不敢太开”,“不开又怕老百姓不答应”,因为他们不敢忽视岛内渴盼两岸交流的民意,也不敢不听台湾媒体对于开放两岸新闻交流的呼声。就这样,在大陆方面积极努力与争取下,在台湾新闻界与民众的呼吁和要求下,两岸新闻交流还是在渐渐地、逐步地往前发展。
陈伯良认为,两岸新闻交流应该不断地坚持下去,不仅要通过人员的互访、互相派遣常驻记者,也要有更新颖的交流方式。他非常推崇今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时,两岸记者的联合采访活动。他认为,这样的活动,会让台湾记者对祖国大陆产生难以磨灭的印象,也让两岸的新闻同行建立起难以撼动的同胞感情。
对于未来两岸新闻交流,陈伯良认为,应该提高交流的水准,加大交流深度和广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大陆新闻工作者要更瞭解台湾民众的民心,瞭解他们的生活状态,瞭解岛内的风土人情、社会现状、经济状况,这才有利于大陆记者有针对性地与台湾同行进行交流。
他认为,两岸新闻交流的现状不错,前景很好,他并指出,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加强两岸网路媒体的交流和合作,这将对两岸新闻交流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陈伯良最后强调,两岸新闻交流的趋势不可阻挡,台湾同胞想要瞭解大陆并到大陆发展的势头不可阻挡,两岸要和平、稳定、发展的民意不可违背,这些都不可能为台湾当政者的意志所转移。两岸新闻交流会越来越好,合作面会越来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