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中国新闻社社长兼总编辑诸有钧先生和中国台湾网记者在一起 |
中评社北京8月20日电/从1991年到2006年,两岸新闻双向交流已经走过了整整十五年。十五年间,有无数的新闻工作者对两岸新闻双向交流交往做出了贡献。日前,中国台湾网记者独家专访了原中国新闻社社长兼总编辑诸有钧先生。
一手促成台湾记者首次来大陆采访
如果说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历史从1991年开始,那么诸老参与的两岸新闻交流活动还要向前延伸4年。1987年1月1日起,台湾开放报禁。有很多台湾记者有到大陆采访的意愿。当时诸有钧在美国担任中国新闻社美国分社社长,当他从台湾朋友口中得知李永得、徐璐两位元台湾记者要到大陆采访但是缺少恰当的管道联系时,诸有钧立刻联系中新社总社。经总社安排,请两位元台湾记者先转道日本东京,由中国新闻社在东京的记者接待他们,然后安排他们从东京到北京。1987年9月15日,在中国新闻社的协助下,台湾《自立晚报》李永得、徐璐两名记者终于自东京飞抵北京,实现38年来首次台湾记者赴大陆采访的突破。此事在两岸及国际引起轰动,海内外媒体争先报导。此头一开,台湾记者赴大陆采访层出不穷,两岸新闻交流的大门从此打开,再也关不上了。
推动大陆记者首次赴台湾采访
1991年8月12日,中新社记者郭伟峰和新华社记者范丽青首次踏上台湾的土地,打破了冻结两岸新闻双向交流厚达42年的坚冰,开启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首页。当时范、郭二位元记者是应台湾《中国时报》邀请赴台采访的。诸有钧时任中新社社长兼总编辑。
谈到推动大陆记者首次赴台采访,诸有钧深有感触:“大陆记者到台湾访问,我的想法就是‘两岸交流,新闻应该走在前面’,这个观点也得到了两岸新闻界同行的认同。从新闻交流开始,开启了两岸交流的破冰之旅。新闻是两岸都能接受的东西。我们做新闻工作的跟政治家不一样,我们是两岸沟通的媒介,可以增进两岸的相互瞭解。我的观点得到台湾《中国时报》总编辑等业界同仁的认同。其中还包括时任台湾‘中国新闻学会’会长楚崧秋老先生,他们都很积极推动两岸新闻的交流。中国新闻社结交了很多台湾的朋友,当年我在美国分社当社长的时候,蒋经国逝世的消息就是我最先从台湾记者朋友那里获悉,第一时间传回大陆的。”
首次率大陆经济学者代表团赴台参加两岸经贸研讨会
1992年11月,诸有钧率领包括著名学者童大林、任继圣、萧灼基等在内的大陆经济学者代表团首度赴台湾访问。这是两岸媒体首次合作在台湾共同举办的经贸研讨会。
台湾“中国新闻学会”的会长楚崧秋在他写的《新闻与我》的书中这样描述当年的活动:“为了使海峡两岸热络的经贸关系和蓄势待发的金融交往,朝着互利和正确的方位走去,台湾《中国时报》特邀请大陆派出经济学人和有关业者,一行9人来台参加为期两天的精致型研讨会,会前会后并作若干实地参观。其中担任团长的北京中国新闻社社长诸有钧先生,他的专业虽非经贸,但以其在大陆新闻界的身份和他所主持的业务,仍然欣然率团来访,这无疑可看出主邀与被邀双方都十分重视新闻从业者,在两岸一切交流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可能产生的作用。”
诸社长自15日抵台后,他在各种场合讲话或答复询问,一直严守专业立场,就两岸新闻交流层面,发表了一些颇具启发性的意见,予人印象相当深刻。
主张“两岸交流、新闻先行”
在两岸新闻理论交流中,诸有钧有很多自己的见解:
1、新闻交流应走在其他交流的前面,好好地发挥带头作用。
2、大陆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新闻改革也是其中之一,在新闻风貌上正在作出不少改变。
3、自1992年18位元大陆记者访台,两岸新闻人员开始迈向双向交流,希望今后大陆有更多的从业者前来实地瞭解。
4、只要记者能做客观公正的实际报导,可以普遍增进瞭解,有益于双方的良性互动。
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台湾新闻业者的认同。台湾学者楚崧秋评价说,“新闻交流应走在其他交流的前面”这一见的,不独于个人一贯的想法与看法不约而同,而且亦正是两岸希望双方关系真正走向良性发展的人士,所持的观点与怀抱的期许。
早在1991年,诸有钧就针对两岸新闻交流提出了6点期望和设想:
1、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刚走出第一步,能否出现一批又一批大陆记者赴台的盛况,关键看台湾当局的态度及大陆记者在台采访是否顺利。
2、台湾新闻媒体正积极展开各自大陆媒体建立交流、合作的行动,两岸一些媒体间的关系将会建立起来。
3、两岸新闻学术研讨、交流活动近期可望展开,宜应定期或不定期分别在两岸轮流举办。这点非常重要。在两岸新闻制度与新闻意识不同的情况下,通过双方的沟通,消弭不同的观点,找出共同遵循的新闻准则,不仅有利于正确引导新闻如何向整合两岸关系发展,亦有利于正确地把双方实际情况介绍给两岸人民,推动两岸人民团结,朝祖国统一的大道前进。
4、两岸新闻界同行加强联谊活动,以增进相互瞭解和友谊,并可借此对两岸地山河、社会和风土人情等增加认识。
5、两岸可共同举办专题性联合采访。
6、两岸关系如若发展顺利,经过一段时间的双向新闻交流,新闻媒体在对岸建立分支机构或派驻记者的可能性很大。
他在90年代就提出了两岸新闻交流合作的4个关键因素:
1、尽管两岸社会制度不同,思维方式和新闻制度、新闻媒体的构成,以及对新闻的理解方式、选择取舍标准与处理方式各异,但双方应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不能强加与人,非难对方,其基本行为准则宜应共同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这一普遍原则,尊重客观事实和事实的本来面貌。
2、两岸新闻交流合作的主旨在于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瞭解和信任,有利于团结和统一,而不是相反。否则,将会影响甚至于干扰交流与合作,使得交流合作失去意义。这是两岸新闻记者的共同责任与历史责任。
3、基本立场应秉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维护同一民族的血脉,而不是分裂,否则双方就不存在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4、遵守双方的法律、规定,遵守记者的职业道德,不从事与记者身份不相符的活动。
诸有钧简历
诸有钧,高级编辑,曾任中国新闻社社长兼总编辑、华生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华侨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等职。
1936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
1960年夏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长期在中国新闻社从事新闻工作。历任新闻部副主任、副社长,美国分社社长。1988年任中国新闻社社长兼总编辑,兼任中国新闻社理事会副理事长。
1992年11月率领有著名学者童大林、任继圣、萧灼基等的大陆经济学者代表团首度赴台湾访问。1996年12月赴台湾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暨港澳新闻研讨会。
2002年入选中国新闻年鉴编辑的辞书《中国新闻界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