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年选举回顾
2005年台湾地方公职人员选举
12月3日举行了台湾地方公职人员选举(又称三合一选举),选出第十五届县长、市长、各乡镇市长,以及各县、各省辖市的第十六届县市议员的选举。在23个县及省辖市的地方行政首长席次而言,中国国民党取得14席,民主进步党取得6席,亲民党、新党及无党籍人士各取得1席。在901席各县及省辖市的议员席次而言,国民党取得408席,民进党192席,亲民党31席,台联11席,新党2席,无党籍人士256席。在319个乡长、镇长、县辖市长选举席次而言,国民党取得173席,民进党35席,亲民党3席,无党团结联盟1席,其他无党籍人士107席。
民进党在这次选举中失利,负责辅选的四位民进党重要人物:苏贞昌、吕秀莲、谢长廷和游锡堃声望相继受到质疑。而国民党则是这次选举的大赢家,马英九成为党主席之后首次选举成绩不扉,有评论认为这是他个人魅力所致。亲民党表现未能如愿,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刘文雄在基隆市未选上,显示主席宋楚瑜的魅力不如以往。该党有些“立委”已经高呼与国民党合并,以应付来年的北高市长及基层选举与2007年的“立委”选举。
2004年“立委”选举
12月11日,台湾举行第6届“立委”选举,由台、澎、金、马居民及海外侨民共同选出。从政党联盟来看,泛蓝阵营获114席,占总席次255席的50.67%;泛绿阵营获101席,占总席次44.89%;其他党派获10席,占总席次 4.44%。
2004年“总统”选举
3月20日举行第三次直接“总统”选举,由寻求连任的陈水扁与吕秀莲以不到3万票的微弱多数当选。同年5月20日陈水扁与吕秀莲宣誓就任。这次的选举结果中,两组候选人的得票率仅相差千分之二,是历年来最接近的,而且废票高达33万票,约为上一次大选选举3倍,引起了泛蓝支持者的抗议。另一“总统”候选人连战表示要求立即查封所有票箱,以备验票,并称这次选举“疑点重重”,是一场“不公平的选举”。后来连宋阵营提出当选无效之诉经最高法院判决败诉。
这次大选前发生了臭名昭着的“三一九枪击事件”,正在拉选票的陈水扁、吕秀莲遭到枪击,吕秀莲膝盖受伤,陈水扁腹部轻微擦伤。针对这次事件人们已有所怀疑,有舆论认为,有可能是选情紧张,因此进而引发凶手企图枪杀,也有舆论表示,选情在枪击事件之前泛蓝声势高涨,连宋当选在望,认为支持者没有理由与动机去枪杀一个即将下台的“总统”,而是民进党为了选举而上演“苦肉计”。
2002年台北市、高雄市市长市议员选举
台北市长马英九投入竞选连任,民进党推出李应元参选,选前民调马英九居高不下;高雄市长方面,国民党推黄俊英迎战现任市长民进党的谢长廷,选前一周亲民党公开支援黄俊英,对民进党产生威胁。
2001年“立委”、县市长选举
亲李登辉人士组成"台湾团结联盟",鼓吹发展具有本土化的台湾特色,成为民进党之外,另一“台独”色彩浓厚的政党。国民党撤销李登辉党籍。国民党、亲民党与新党商讨"泛蓝军"合作的可能性。12月1日举行民进党执政后首次“立法委员”和县市长选举,政治势力重整,“立法院”中民进党跃居第一大党,国民党地位大幅滑落,亲民党崛起,但"三党皆不过半"。
2000年民进党首次执政
3月18日举行第二次直接“总统”选举,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39.3%的得票率当选,结束国民党50多年的执政地位。同年5月20日陈水扁、吕秀莲宣誓就职。失去执政权的国民党主席李登辉辞去主席职位。以36.84%得票率落败的宋楚瑜组织亲民党,结合成第三股政治势力。
1999年为大选铺路
国民党李登辉准备交棒,"连宋配"(连战、宋楚瑜)合作不成,国民党确定推出"连萧配"(连战、萧万长),宋楚瑜确定参选,国民党开除宋党籍、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宣布脱党参选、非新党党员李敖代表新党参选。
1998年市长选举
第二届“直辖市”市长选举和“立法委员”选举。台北市市长选举,由前“法务部”部长马英九代表国民党,击败现任市长陈水扁。高雄市市长选举,现任市长国民党吴敦义败北,民进党谢长廷当选。立法院由国民党取得过半数席位,民进党仍然是最大反对党。
1997年县、市长选举民进党过半
举行县、市长选举,23个县、市当中,民进党获得12个县、市长席位,首次超出国民党掌握的县、市数量,开启“地方包围中央”的政治局势。国民党政府开始进行"精省"(精简省政府),停办省议员与省长选举。当时的台湾省长宋楚瑜与国民党中央发生严重歧见。
1996年首次“总统”直选
台湾首次直接选举领导人,现任正、副“总统”李登辉与连战代表国民党,以54%的选票获胜当选。
1995年国民党立院占多数
举行立法委员选举,国民党在国会中取得多数席位。
1994年省、市长直选
直接选举台湾省省长、直辖市(台北、高雄)市长,同年通过宪法增修条文,直接选举领导人。此后不再经由“国民大会”投票产生。省长选举方面,国民党宋楚瑜当选首任民选省长。台北市市长选举,民进党陈水扁当选,“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台北市首次由反对党担任市长。高雄市市长选举,国民党吴敦义当选。
1992年改选“立委”
全面改选“立法委员”。
1991年改选“国大”
全面改选“国大”代表,在1949年大陆地区选出之“国大”代表全部退职。
1989年民进党成立
依据新通过的"人民团体法",由国民党外人士组成的民进党取得合法地位,成为正式反对党。
1988年蒋经国去世
元月,蒋经国总统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领导人。
1987年解除戒严
台湾地区解除戒严。
1977年党外活动组织化
台湾在进行地方选举时,爆发"中坜事件"(许信良脱离国民党,以党外身份参选桃园县长,开票时由于民众怀疑选举不公,因而出现严重暴力冲突),此后国民党外人士活动逐渐组织化。许信良当选桃园县县长。
1972年增额选举
开始选举大陆地区以外的增额国大代表与增额“立法委员”(补足1949年之前大陆地区选出民意代表之外的国会空余席位)。
1950年地方自治
开始地方自治,定期办理地方公职人员选举,包括县、市长、村、里长等地方公职人员选举。
1949年动员戡乱时期
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宣布台湾、澎湖、金门以及马祖地区戒严,开始"动员戡乱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