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星洲日报:台选举文化 独统族群问题无处不在
http://www.CRNTT.com   2006-12-23 16:04:22


  中评社香港12月23日电/台湾近月的政局不断动荡,其动向一直引起国际关注。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今天发表题为“台湾选举文化的颜色”的署名评论文章,指出自今年8月倒扁运动开展以来,台湾一直对作者发射出强大的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于作者看来,台湾百万人上街要求民选“总统”陈水扁下台并和平结束,有着同1996年台湾第一次选举和2000年政党轮替同等重要的意义。

  作者指出,这一事件是台湾民主从政治层面深入到社会层面,从制度层面化入意识深层的标志性事件。由此事件的感召,使作者萌生了前往台湾实地观察台北高雄两市市长选举的念头。

  同时,作者也觉得北高市长选举相对于“立委”或“总统”选举来说,应该少一些独统意识形态的纠缠,多一些具体施政方面的议题,从而提供一个较为贴近现实的观察台湾民主发展脉络的窗口。

  作者表示,从12月初一直到选举结束,作者深感此次身临台湾民主现场不虚此行。不过我也发现,北高市长选举虽属地方性选举,但独统与族群问题仍无处不在。

  整体观之,透过此次高雄与台北市长选举,台湾民主制度虽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但台湾民主文化的整体发展仍然令人为之侧目。

  作者久居法国,带着欧洲与中国的两重完全不同的参考系统看台湾的选举。由于参照系所带来的审美距离,作者眼中的台湾民主既散发出一些东方文化的动人色彩,又具有后发民主的理想与幼稚并存的特点。在此记下几天在台的所见、所闻、所思,就教于读者。

东方文化气息

  12月初的台湾,天气宜人。尤其是高雄,艳阳高照,蓝天碧海。晴空之下,是一片片旗帜的海洋。蓝色的,绿色的,橙色的……

  此次虽然是地方性选举,但竞选的阵式、竞选的动员程度同全局性的大选不遑多让。各电子传媒不仅新闻节目均聚焦选举,围绕选举的评论节目也热闹非凡,可见选举吸引的是整个台湾的注意力,而非仅仅台北、高雄两市。

  见惯了法国的各种选举,虽然电视上的辩论、民意指数的拉锯,竞选场合的慷慨许诺等等也有着激动人心的效用,但却根本不能同台湾的竞选活动相比。

  传媒铺天盖地的报导,街头上随处可见旗旛招展,一片彩色的世界。竞选最后冲刺的几天,台北、高雄满城时常锣鼓齐鸣、音乐回荡,活脱是一派洋洋洒洒的民主节日气氛。台湾媒体将此比之为南美式的“嘉年华会”,但作者却觉得台湾的选举文化渗透着强烈的东方文化的气息。

  台湾不是第一次举行选举,我在电视上也不是没有看到过台湾竞选的热烈场面,但亲临其境毕竟大有不同。

  10年前作者见证过1996年的台湾大选,当时被称为“5000年第一次”,不过那次选举在中国导弹之下举行,两岸情势紧张,参加竞选的各方像是带着镣铐跳舞,因而没有此次这种十分强烈的节日氛围。

选战有如舞台

  在台期间,作者所见到的场景,无论是竞选会议上声嘶力竭的呼号,扫街拜票时的谦恭与虔诚,胜选时的热泪,落榜时的硬咽不止或抱头痛哭……等各种声音、各种画面,使得台湾俨然形成了一个情感的世界。 

  一团团感情的气流似乎一点点地将你包围其中,使你难以遁形。一位在台湾考察选举文化的法国研究生见到作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太像演戏了!”

  他所说的“演戏”,当然不是说选举不真实,而是形容竞选造势活动的强烈的情感表露。以欧洲的眼光看,如此的煽情,如此地任凭感情宣泄,在西方是难以想像的。中文将竞选说成选战,但是台湾的选战不仅是用唇鎗舌剑来打,也是心战和泪战。从中世纪武士文化过渡而来的现代西方选战,是不能容许主帅轻易表露情感的,那只能是虚弱和怯懦的表露。

  五四时杜亚泉曾说西洋人外向而中国人内向,从台湾竞选观之,中国人似乎并非如此内向,或者是民主运作为中国人表达情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舞台。而陈独秀的“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的说法,在台湾似乎找到了相当准确的验证。

选举内容空洞

  不过,台湾选举文化的构图虽然鲜艳,但作者也不能无条件认同。台湾政治博弈的多种力量无法以左右来区分。

  当代西方民主国家选战是利益之战,也是价值之战。竞争双方的辨难以平等与自由,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等价值选择的张力为主轴,体现出来的是左右两翼的竞争格局及由此生发出全色政治光谱。

  在台湾的选战中,我们看不到左右之争,取而代之的是蓝绿这种非正常的政治色彩。然而这种以人为的颜色区分的政治阵营不仅模糊了左与右不同的价值选择,也割断了“国家”与社会间的连接。

  一个政党的价值指向与其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政绩让位于“国家”认同或族群认同。这种价值空间的扭曲也限止了台湾作为一个民主社会应有的公共领域的发展。

  一个地方的发展方针的取向,与社会、经济、民生有关的政策议题为蓝绿、独统、省籍等族群主义的口号所遮掩。此次北高市长竞选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极为空洞,既看不到西方特有的竞选辩论那种智力的激荡,也看不见双方的政纲、政绩的宣讲。

  由于是地方性选举,因而关于独统的议题也不突出。较为引人注目的是互相指责、互相攻讦、抹黑与反抹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现象同这种人为的颜色区分不是完全没有关系。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