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掩耳盗铃的“记者黑名单”
http://www.CRNTT.com   2011-06-17 11:50:33


  “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民谚有了升级版——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日前表示,正在打造一个健康的媒体报道平台,对极个别的媒体记者建立黑名单,以此打击他们有意误导人民,传播一些错误信息的势头。

  但公众期待解答的几点疑惑是,建立这样一份黑名单的标准是什么?作为被监督方,卫生部门是否有资格建立记者黑名单?“不正确的知识信息传播可能会演变为我国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这样的帽子很吓人,言下之意,所谓“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政府部门监管之过,反而是媒体报道之祸?

  当然,不可否认,确实有某些记者因缺少专业素质会在报道中出现一些低级的纰漏,但要说“有意误导人民”,恐怕有点言过其实,反倒有一种恐吓的嫌疑。即使真有无良记者居心叵测,也是极个别现象,不能一叶障目,因噎废食。实际上,新闻传播是一种抽丝剥茧、逐步发现真相的过程,媒体记者毕竟不是全能专家,不是“检察官”或者“侦查员”,在涉及食品安全的新闻报道中只要符合基本事实,对于某些技术性的细节上的差错应予以宽容。退一步说,即使发现报道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也完全可以走法律途径向法院起诉,岂能随意建一个黑名单进行封杀了事?

  卫生部拟建立“记者黑名单”,将排斥舆论监督的心态暴露无遗,再一次让公众感受到了一种权力的傲慢。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都与相关部门有意无意的监管失职有关,而不是与媒体的“误导”有关。建立黑名单,无非是给自己安装一个屏蔽器,中听的声音留下,不满意、不高兴的声音就给拦截、过滤掉,这不是掩耳盗铃又是什么?

  但是,这种捂盖子的做法,只能让食品安全事件愈演愈烈——舆论监督的缺位,会让一些人在不当牟利时更加肆无忌惮。再说,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仅仅靠封杀几个记者非但不能掩盖真相,反而会伤害到自身宝贵的公信力。说到底,卫生部要做的不是本末倒置地封杀自己不喜欢的记者,而是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法定责任,及时地公开信息。如果一定需要一个黑名单的话,其对象也应该是发布虚假广告的厂家或者代言明星。

  毛群安的这番言论在网上引来一片抨击,但需要强调的是,在这里,他不过是讲出了一句大实话而已。为记者建立黑名单,并非他的创造发明,稍稍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形形色色的“记者黑名单”过去时有发生,有的形成了措辞严厉的正式公函,有的则是心照不宣的口头封杀,包括某些部门选择性发布新闻,又何尝不是建立了另一种更隐蔽的“黑名单”?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天职,个别问题新闻的出现,不是怀疑和否定媒体监督的整体价值的借口,更重要的是,要防止舆论监督沦为权力意志的附庸——卫生部欲建立“记者黑名单”的做法,再一次证明,舆论监督面临的最大困扰,不是媒体话语权的滥用,而是受到权力无节制的管制。(时间:6月16日 来源:晶报)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