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中国人陷入“食”面埋伏。 |
作为主管卫生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卫生部有无资格对并非其管辖且应主动接受监督的新闻记者行使否决权,建立所谓的“记者黑名单”,本身很是个问题。
留心食品安全领域的人们不会忘记,2008年一年之内接连发生多起相关重大事件:一是“三鹿毒奶粉”臭名远播海内外;二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三是当年12月12日,卫生部史无前例地高调公布第一批“非食用物质及易滥用食品添加剂‘黑名单’”。
从常理判断,2008年无论如何应该是一个食品安全从乱到治的“分水岭”。您看,毒奶粉“带血的教训”吸取了,国家监管部门整合“给力”了,首份针对食品造假的“黑名单”出笼了。并且在此后的短短近三年中,这份“黑名单”几易其稿,今年6月初已经发出第六批。
然而现实却不尽人意,甚至颇具讽刺意味。各种毒食品不仅没有因为“毒奶粉”的落魄与“黑名单”的兴起而销声匿迹,相反竞相粉墨登场,演绎更加疯狂。毒大米、地沟油、瘦肉精、牛肉膏、染色馒头、可燃面条、墨汁粉丝、尿素豆芽……无奇不有的“毒食”接连曝光,寻常百姓谈之色变,就连一些官员也忍不住慨叹“无食不毒”,“无处下箸”。严峻的局面摆在眼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这里不妨还原几个与毒食泛滥并存的现象:一是包括“毒奶粉”事件在内,虽然有直接生产经营者和地方党政领导受到追责,但卫生部门官员却鲜有被“株连”,食品安全管理不能与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挂钩,势必像矿难一样难治而多发;二是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卫生、工商、质监、农业、药监、商务、公安等将近10个部门,多头执法使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推诿中消耗掉,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七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个杀猪的”、“十个部门管不好一只馒头”,此类怪现象屡见不鲜;三是一些地方部门本身的打假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官商勾结”,不少劣质产品的生产窝点竟然证照齐全,这些“合法文件”成为假冒伪劣的最大保护伞;四是许多食品大案通常需要靠媒体曝光,然后才引起重视,监管部门工作滞后甚至不作为现象相当普遍,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