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权威部门“自我辟谣”,权威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11-06-19 14:08:21


  此前媒体报道说:“卫生部工作人员表示,我国目前2200种食品添加剂中,有检验标准的只占总数的近四成,这也就意味着有六成食品添加剂无法检测”。然而,6月17日,卫生部召开食品安全工作进展情况通报会,会上说,“实际上,2300多种添加剂从产品本身检测来说,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对照,都是有检测方法的。”但是仍旧让人不明白的是,4月22日,卫生部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第1~5批汇总)》中,显示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共47种,食品中可能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共22种,合计69种。其中有37种均在检测方法一栏中显示“无”或者空白,占总名单数的54%,接近六成。

  诚然,卫生部权威人士出面解疑释惑,有助于消除公众对食品添加剂“无法检测”的误读和担忧,达到“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的宣传效果。不过,这种在舆论强烈质疑、政府公信“很受伤”之后的“自我辟谣”,似乎不足以答疑。更何况,这类辟谣语焉不详、数据混乱。而且根据舆论传播“先入为主”的规律,人们在接受信息时,总是更倾向于相信第一次听说的情况,而对“后续”的信息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质疑。

  公众对信息公开的要求是时效性、完整性和权威性,而公开透明的本质和灵魂就在于及时把握公众的信息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知情权,达到解疑释惑、消除误解和矛盾的效果。信息公开不是说书讲故事,不必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吊公众的胃口,应当力争在没有保密必要的情况下,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食品添加剂而言,同属卫生部的“内部人员”,有人说“无法检测”,有人说“有检测方法”,前后矛盾,自我“辟谣”,这犹如统计数据的朝令夕改,会让公众无所适从,更有损政府的诚信与权威。

  不当信息能够纠正,但政府公信力的失而复得却并非易事。希望政府部门能从“六成添加剂无法检测”的风波中吸取经验教训,确保向公众发布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和权威性。(时间:6月19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