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这些年,经历了那么多食品安全事件,相关人员该撤职的撤职,该坐牢的坐牢,法规漏洞该修补的修补,总以为可以让人对食品安全渐渐恢复一点信心。哪知突然冒出一句“六成食品添加剂无法检测”,如同一盆凉水当头浇下。食品添加剂,竟然是笔糊涂账!
六成食品添加剂无法检测,说是缘于技术限制。看来,再出现“健美猪”、“染色馒头”之类的东西,消费者大可不必莫名惊诧,再把矛头指向监管部门。技术落后啊,岂能怪监管部门不作为?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200种,这2200种,必然是属于登记在册、合法生产使用。并不像三聚氰胺之类,根本就不在添加剂之列。若添加这类东西,相当于把粪便加在臭豆腐里。既然是合法生产使用的添加剂,咋就没法检测呢?这实在令人不解。在无法检测的前提下,就允许生产使用,那么,这到底是谁的责任?
食品添加剂无法检测,便允许生产使用,事实上就是让消费者充当试验品。更令人气愤的是,即便无数消费者以身“试剂”,却没人去跟踪评估其安全性。往往直到出了问题,才认识到其危害性。难道一句轻飘飘的“由于技术限制”就能挡得过去?
食品添加剂,在国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产业,背后的利益关系也错综复杂,这从面粉增白剂的存废之争便可以看出端倪。六成食品添加剂无法检测,技术限制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技术障碍并不难以突破,难的是能把心放在为百姓食品安全把关上,而不是只知向企业伸手要钱。
既然六成食品添加剂无法检测,从消费者健康考虑,这些添加剂就应当立即停止使用,不能让消费者继续充当“试验品”。同时,建议全国人大在寻找对策的同时,不能忘了问责。光发证,不管理。光拉屎,不擦腚。这种行政方式,绝不能容忍,否则,就是对人民的犯罪。(时间:6月17日 来源:鲁中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