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事件发酵三年,乳品新国标终在去年千呼万唤始出来。但就是这样基于乳品安全考虑的乳品新国标,却在行业引起激烈争论:蛋白质含量低于国际标准,甚至低于1986年的旧国标;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正是这样的乳品标准门槛愈发降低的变化,让业界惊呼乳品标准“一夜倒退25年”。此次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所称的“我国奶业标准全球最低”,实际正是对此前的乳品标准旧事重提。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当然是,要喝上好奶,首先就要养好奶牛。从此角度来说,国内牛奶质量不高,似乎跟农民散养奶牛的环境现状确实有着一定关系。可是,这些有着大量散养奶牛的地区为何不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的原奶达不到蛋白质含量2.95的标准?为什么我们的乳品行业在大量资金投入生产销售环节的情境下,却在作为行业基础的养殖环节上,缺乏相应规划,以至于产业链出现生产、销售的前后脱节,并最终导致原奶质量不稳定,养殖水平落后于很多国家?为何在养殖方面,我们始终缺乏规范养殖与科学饲养?
无论如何,奶农都不是“奶业标准全球最低”的挡箭牌。奶品标准制定之所以“被个别大企业绑架”,正是由于现实利益下,在大量资金都进入生产销售环节之后,个别企业在低成本运作规则下的必然选择。“毒奶粉”事件之后,安全与品质本就该成为这个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补齐养殖环节上的短板,改变扭曲的产业结构,也理应成为这个行业提升乳品安全的终极选择。(时间:6月20日 来源:重庆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