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的生源争夺战硝烟正起,相互间均严斥对方干扰自己招生“预录取”。其间使阴招、下绊子的手段,令人叹为观止。媒体口风一致认为这种现象极其不正常,需要有关部门出手严办。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学校招生乱斗之下,考生利益何以维护。其实,如果我们深入探析当下国内高校主动投身生源大战的原因,便可理解这实际是招生制度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形势发展快于制度规范的必然产物。因此,唯有继续推进招生制度改革,用更灵活的机制来平衡双方利益,才可能化解乱象,避免未来产生更大麻烦。
客观上,高校抢生源的原因既在于学校谋求收入,也在于力求良性循环的动机,是学校间竞争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无论教育是不是产业化,一个高校没有足够的学生,缺少充足的学费收入注定活不下去。所以,国内高校抢生源,有维护招生指标所链接的收入动机。只是,当下名牌大学尚属卖方市场,惟有通过承诺“预录取”的手段来吸引学生。在国外则早已有通过学费打折来抢生源的例子出现。另一方面,抢生源也有提升学校声望的考虑。毕竟,能录取高分考生的学校才是有声望的名牌。而学校牌子亮了,也就有了提高价码的本钱,就可以去“挖墙脚”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就可搞改扩建、新校区……就可以实现从简单再生产到扩大再生产。因此,抢到足够多的好苗子,既有短期经济利益和社会声誉,又可以支持学校实现长远发展目标,一箭双雕。
尽管“预录取”对学校来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但对考生的利益来说却有很大风险。预录取现象的存在暴露了现有招生制度存在短板。在当前阶段,高考分数是一个具有相当公信力的参考指标,各个高校依据高考分数招录考生。为了抢生源,预先下定,才搞出“预录取”这样的把戏,这也因此成为高考招生制度中的“灰色地带”。就“预录取”本质而言,不过是高校和目标考生之间的私人协议,不具有任何约束力。虽然执行中多平安无事,但毕竟学校、考生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力量严重不对等,也不符合国家公开招考的政策。而且,一旦出现闪失,预录取协议失效,考生的权益将无从保证。无论高校还是考生,都需要政策制定者拿出更有弹性的招录方式———前者为获得更多的“掐尖儿”机会,后者则需要更充分地保障与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