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次听说“脊梁”这玩意也是需要交钱的,而且看情况还不是只有一个“脊梁”,至少有两个。倪萍说自己得的是那个免费版的“脊梁”,但即便是这个免费版本的“脊梁”也存在评奖标准不透明、公众不参与评奖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如颁奖活动组委会秘书长刘学文所言属于“内部事情”。
就像小品中说的“做人难,做名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很不幸,倪萍显然被这个一会儿收费,一会儿免费的“脊梁”给害惨了。但是,面对公众,倪萍表现得可谓足够淡定,又是说自己“不配”,又是说能退就退了。
说“不配”可以理解,因为“脊梁”这个命名实在有些过于“招风”,“脊梁”这玩意实在不是可以批量生产,谁评都行的。别说有网友抱怨现在的奖项“太敢捅词儿”,连获奖者估计都会被这个命名弄一身鸡皮疙瘩,倪萍的这句“不配”估计是属于自然的“生理反应”。但要说退奖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奖杯奖状可以退得掉,要想走出这湾浑水似乎有点儿晚了。
根据腾讯等门户网站对这一事件的整合与还原,这种奖项的操作模式已经开始浮出水面,甚至还有人把它命名为“刘学文模式”。其实对于中国的商业评奖而言,这样的模式并不陌生,无非是通过笼络实权单位,再借助一些名人效应,来吸引那些沽名钓誉的客户。让他们觉得,倪萍是“脊梁”,咱花个九千八就也能和倪萍一样成为“脊梁”,虽然不是一个版本的,但至少主办方这个“产地”是相同的。
不管对于主办方还是钻营者,这都是愿打愿挨的好买卖,于是乎“编撰国家大典”、“世界名人录”、“中国××科学院收录”等商业评奖骗局开始泛滥成灾。说这是骗局,其实是骗不到对这些奖项“门清”的钻营者的,受骗的无非是相信这些评奖的百姓和机构。受到伤害最大的,也注定不会是名人,而是整个社会不断贬值的评奖公信力。
在类似于贩卖“脊梁”的闹剧中,主办方也好,名人也罢,甚至包括那些被依附的实权部门其实都是这场骗局的合谋者。至于这些合谋骗局的人中,有多少是“有心”的,有多少是“无意”的,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最清楚了。(时间:7月18日 来源:华商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