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城市蓝皮书指出,截至2009年底,全国城镇人口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中国目前城市合理的贫困线在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之间,全国贫困人口数约为5000万人。(《京华时报(微博)》8月4日)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城镇人口6.6亿,而5000万贫困人口只占不足8%。正如专家所言在前20年,温饱标准叫贫困,但现在不足以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求,都可以归于贫困,比如医疗保障、孩子上学……随着生活水平改善,明显低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属于相对贫困化。“所以7%-8%的城市贫困人口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事实上,本次社科院蓝皮书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的贫困线标准,比大多数地区的最低工资保障线还要低,在现行的城市物价水平下,大概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理性生存,不能生病、不能有孩子上学、不能用水电煤气、不能结婚生子、买房就更不用想……这种关于“贫困”的定义,请问是合理的吗?
该蓝皮书还指出,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这意味着什么呢?2.3亿的城市“中产”加上5000万的城市贫民,不到3亿人,远远低于城镇人口中的富人数目。无论在哪一种社会状态中,无论古今中外,富有阶层都是“少数群体”,但在社科院的蓝皮书中却成了“多数人”,荒诞到一个令人无语的程度。如此“富人>“穷人+中产”的吊诡不等式,足见所谓“城市蓝皮书”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如何低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