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被曝拍卖馆藏文物,图为宋代书札“富弼《儿子帖》”。 |
紫禁之巅镶嵌的金色琉璃瓦,闪耀夺目;深邃门洞中朱漆染就的大红门,凝重安静;护城河边筑起的10米高院墙,巍然耸立。
从朱棣进驻紫禁城算起,数百年来,即便是朝代更迭,世事变幻,故宫也一直保持着它那生来具有的威严庄重,不曾改变。
然而,仅仅是短短三个月,这种持续了近600年的威严和庄重,却被数次改写。从2011年5月8日开始,在故宫的高墙深院中,一系列区别于午门、神武门的“失窃门”、“会所门”、“错字门”、“瓷器门”也一一“打开”,故宫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多重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宫里的人走不出来,宫外的人很难走进去。
故宫,成了“故事”之宫。
拍卖馆藏:故事还是事故
三个月来,故宫一直很火。如今,将这团火焰再次挑起的不是“展品失窃”,不是“建福宫夜宴”,也不是一直悬而未决的“瓷器损坏”。这一次,是“故宫拍卖馆藏文物”。
故宫,这个一直号称是世界五大宫殿之首的国有文物收藏机构,竟然拍卖馆藏文物?质疑一出,本就处于风口浪尖的故宫又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尘封六年的日记
事实上,质疑“故宫拍卖馆藏文物”事件要从6年前的一篇个人日记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