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 日,北京电视台一档文艺节目邀请附近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师生前来“星夜”大联欢。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在节目录制结束后依然兴奋异常。
但是,就在孩子们在北京电视台里与节目主持人一起载歌载舞的前一天,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绿园小学,被一把铁锁无情地锁上了。5天之后,位于海淀区东升乡小营大队潘庄村北、号称海淀区最大的打工子弟学校红星小学被强制拆除。
遭遇厄运的远远不止这两所学校。媒体报道,近段时间以来,北京大兴区、海淀区、朝阳区已经相继关停了一批打工子弟学校。与2006年那次大规模清理打工子弟学校一样,政府的理由依然很充分,这些学校是“在违法建筑内非法办学”,关停这些学校是为孩子们着想。
学校已经关了,接下来我们讨论的问题似乎应该是:这些原来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数千名孩子,去哪里读书?
一般来说,他们将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回户籍地接受教育,二是在北京市的公立中小学校借读。显然,由于父母都在北京打工,这些孩子很少愿意回家去读书。第二个选择非常好,但准入门槛之高,令人难以想象。按照现有政策,要进入公立中小学读书,家长需要提供包括暂住证、居住证明、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户口簿在内的多份证明文件。这些证件,我不相信那些在工地上做工的泥水工,在菜场卖菜的菜贩,在路边摆摊的小贩能够拿得出来。更别说,他们要进入公办中小学读书,往往还得支付一笔不菲的借读费(有时候被称为“自愿捐款”)。就算费尽力气进入公立学校读书,打工子弟能否融入城里孩子的生活圈,能否消除因身份歧视而带来的自卑感,都大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