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关闭外来工学校是撕裂族群的愚政
http://www.CRNTT.com   2011-08-18 12:13:03


  对于拆除外来工子弟学校,网络上满是愤怒。愤怒的理由很容易找到,它来自于时刻都在的政策对比。就在拆迁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同期,官办的希望工程公布了在非洲援建1000所学校的计划。除了对待国人与友邦的反差外,也有来自于“旧社会”的比较:上世纪20年代,北京大办平民教育,各高校学生会、各教会甚至警署都为贫寒儿童设立半日学校。

  政府关停打工子弟学校的借口是不符合办学标准,可这些学校都办了十来年了,为什么只在这个时候叫停?况且有些学校经过改造,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不比公立学校差。这些学校不需要政府负担,反而在为政府分担教育责任和义务。如果假以时日,让这些学校安稳地发展,对于解决外来工二代的教育问题甚有帮助。以上种种,可见以办学标准不达标为关停的理由很难成立。

  尽管关停之举在情理上说不通,但它却假装有法律依据,这证明此类学校在教育的制度安排上,处于弱势地位。《中国财富》杂志曾在事后邀请被关停学校的校长参与讨论,校长们最后都被要求噤声,不得不退场,这也见出无所忌惮的权力在关停学校这件事上的强势。说到底,关停学校不是贯彻办学条件那么简单的事,它仍然是权力在社会和教育领域中嚣张的展示,是对权利的压制。

  聚集在关停学校上的舆论谴责,都基于这一逆行造成的伤害。声讨是需要的,也挡不住。然而也有必要追问,谁能从这件事上得利?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暂且不论其正当与否—它会给什么人带去怎样的收益?也许通过这样的反推,才能看见魔鬼隐身所在。关停外来工子弟的学校,其实打散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在北京扎根的希望。这就不难追踪到北京在外来人口上的思路。

  2005年,中国国民党革委会北京市委张惟英委员曾有建议,“来京应设门槛,允许了才能进来”。同时是人大教授的张惟英此番言论,引起了针锋相对的讨论。对照关停学校的做法,可以知道张惟英的建议已经付诸实施。要消灭外来人口在北京安居的欲望,没有什么措施能比打乱家庭成员的分布最有效果的。因此,关停打工者的子弟学校,潜台词就是:北京不欢迎你。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