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的“先安置学生后拆迁学校”的承诺原本就不该是一个承诺,由于打工子弟学校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在治理的过程中原本就属于弱势群体,本应该受到应有的照顾,但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尽管,在治理的过程中规定了所谓的“三先三后”的工作原则,即:先拆迁民居,后拆迁学校;先有安置分流方案,后实施拆迁;先分流学生,后拆校舍。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公办的还是自办的都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于打工子弟学校身上更应该如此,因为这是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现象。
在治理打工子弟身后,其实是人口治理的问题。之前,大兴区的“封村”管理等等都直接将这样的刀锋指向进城务工的人员,这本身就是一种身份歧视。而对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治理本次开始的关停措施本身就是缺乏人性化的措施,试想,关停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学生怎嘛办呢?学生原本应该融入整个城市的发展,正如家长所说,“我们也为北京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句话不虚,那些进城务工的人员对北京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
其实,北京市也在对解决和治理这些问题进行着积极的努力。2010年,北京市区两级财政对外来随迁子女财政投入53.7亿,自2004年至今总投入超过170亿元。随迁子女在京就读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免借读费。在公办中小学参加团队组织、评优选先、参与文体活动及实行奖励与户籍学生享有同等权利。巨额的财政投入之后切忌不能好心办坏事,只有在确实安排学生的同时才能将这样的财政补助落实到实处。按照两种方式分流和办理好五证的措施将学生安置好,才是最根本的民生手段。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尤其是如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中,如何治理和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是一个问题,而如何治理打工子弟学校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假如采用关停、拆除打工子弟学校,那肯定不是一个好办法。在如何处理打工子弟学校的问题上,上海的解决办法是由政府出钱收购和开办打工子弟学校,外来务工者子女无障碍入学等措施,这些无疑都值得北京借鉴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