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同城待遇”难局折射权利贫困
http://www.CRNTT.com   2011-08-18 22:40:19


  日前,北京市教委就该市24所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为主的学校年内拆迁作出回应和承诺:不让任何一名随迁子女因学校拆迁而失学。据报道,目前该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数为43.37万人,其中70%以上在公办中小学就读,还有近10万学生在随迁子女自办校就读。今年,随着北京城乡结合部拆迁整治工作推进,将有24所自办校被拆迁,涉及学生1.4万余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中城市周边地区打工子弟学校应运而生。这些学校可能在知识传授上不那么规范,在技能培养上不那么到位,甚至有的办学证明和手续也未必齐全,但他们努力把那些很可能会流入社会的幼苗纳入学校教育中,使其父母能够安心地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出力,其存在无疑“利大于弊”。然而,在城市建设中,这些打工子弟学校不知何时便会遭遇“灭顶”之痛。像北京市众多打工子弟学校“说拆就拆”,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好在北京市教委已拿出“善后”办法:先拆迁民居,后拆迁学校;先有安置分流方案,后实施拆迁;先分流学生,后拆校舍,包括自办校,努力不让任何一名随迁子女因学校拆迁而失学。

  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同城待遇”,这样的口号在很多城市都喊了多年。但在教育问题上,似乎还是很难实现“同城待遇”。比如打工子弟学校生存艰难,比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难落实等。从中折射出,外来务工人员权利贫困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是否能妥善解决打工子弟学校办学资质和办学条件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教育问题,关键不在于“钱”和“政策”,而在于外来务工阶层权利是否有保障。如果在与其直接利益相关问题上,外来务工人员总是缺乏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恐怕就只能毫无条件地“被安排”。对“不让任何一名随迁子女因学校拆迁而失学”是否能兑现,也只能“拭目以待”。

  所谓“同城待遇”,绝不仅仅是一种关怀,更是一种权利。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城市发展主要力量之一,城市改革开放成果理应让所有建设者共享。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问题,既事关改革稳定大局,也事关城市和谐发展大计。为此,尤需把系统解决外来务工人员权利贫困问题摆上重要议程。在这方面,我们并不缺少创造力,关键是要真心去做。(时间:8月18日 来源:深圳特区报)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