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对王勇平离职的未竞之问
http://www.CRNTT.com   2011-08-19 13:18:23


7月24日晚,“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鞠躬道歉。
  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被停职,他是带着“奇迹”、“反正我是信了”等“名言”走的。在舆情的烘烤之下,王勇平离职了,他的离职虽有些“大快人心”,但还是给人一种危机公关的感觉。有些问题并不能因为王勇平的离职而被遮蔽。

  有人说王勇平不适合做发言人工作,其实不然,王勇平是来自中国最早培训班号称“黄埔一期”的资深新闻发言人。资深新闻发言人犯低级错误,王勇平不是个例,而是目前中国发言人的一个通病。如前教育部发言人提出的“名校生养猪论”,卫生部前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提出的“建立记者黑名单”等。

  有人将新闻发言人进行了简单归类,有无可奉告型、照本宣科型、自我辩护型、恼羞成怒型、感情错位型。不论哪种类型,不外乎两种成因:一是发言技巧问题,二是发言理念问题。而理念恰恰是新闻发言人的发声之本,只要尊重真相、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跑偏,偶有言差语错,公众尚可理解;反之,倘若理念出现偏差,再高超的发言技巧,也经不起舆情的考验。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对新闻发言人的培训,有些培训班还邀媒体记者出席,进行现场模拟,提高发言人的应变能力和发言技巧。很多发布会现场,记者刁难发言人的场景并不多见,发言人只需照本宣科就行了。一旦有记者“刁难”,则会把有些发言人“刁”成了恼羞成怒型。

  可见,新闻发言人不仅需要发言技巧的培训,更需要发言理念的提升。这不仅仅是新闻发言人个人层面的问题,更是新闻发言制度层面的问题。毕竟,任何一位新闻发言人都离不开他所“代言”的集体语境。如果没有尊重真相、以人为本的制度作为支撑,再资深的新闻发言人也摆脱不了“该不该说、能不能说”的两难境地。事实证明,如果不对现行发言制度背后的发言理念作深刻反思,不用制度纠偏,只局限于个案处理,说不定在哪一天哪个发布会上还会惊现下一个王勇平。(时间:8月18日 来源:燕赵晚报)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