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没有知情人士的透露,王勇平的去职,与其“在温州事故新闻发布会表现欠妥”之间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有目共睹的。这种大背景下,对于王勇平的“不再担任发言人”,铁道部相关负责人仍然讳言“免职”,强调“是正常的职务变动”,在笔者看来,实在是大可不必。一个政府新闻发言人在“发言”中,因“犯了不该犯的低级错误”、“表现欠妥”而被免职,这难道不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吗,有什么值得遮掩隐讳的?更不用说,“免职”原本也不是什么处分形式,与“正常的职务变动”并不构成矛盾——任何“正常的职务变动”,其实都不可避免会履行“免职”这样一个手续。
既如此,铁路部门仍然坚持这样做,其真实意图或许是,想借此尽力淡化此前王勇平“表现欠妥”的严重性质、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对铁路部门的不利社会影响。那么,在这里,如何看待认识铁道部的这种意图,很大程度上,其实也就是一个“如何全面看待和认识王勇平的卸任去职”的问题。
对此,笔者的基本看法是,一方面,我们固然应当承认王勇平因“表现欠妥”而被免职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意识到,王勇平的被免职确实存在“委屈”乃至“替人受过”的悲剧性因素。具体来看,这种“悲剧性因素”体现在——
其一,作为铁道部官员的王勇平,他“发言”中的犯错、“表现欠妥”,不仅是他个人的犯错和欠妥,同时更是其所代表的铁道部的犯错和欠妥。应该看到,7月24日的那场由王勇平“独挑大梁”的新闻发布会,之所以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效果、曝出那些雷人“高铁体”,责任不全在王勇平个人,而是铁道部“对重大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处置缺乏经验”(盛光祖语)的一个必然反映。这诚如王勇平好友、原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此后分析指出的,“工作没做好,发布会难成功,多有水平的发言人,也难免受伤”,“在这样一个事件上,不应当让王勇平本人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其二,作为政府新闻发言人的王勇平,他的“表现欠妥”,同样也不完全是其个人的问题,更是目前发言人制度本身不够健全完善的一个必然产物。必须承认,作为坚守岗位长达8年之久的王勇平,较之许多同行,他实际上一直都是表现相对优秀的一位。即便是7月24日那场“表现欠妥”的新闻发布会,如果换一位其他发言人,我们其实也很难保证说,一定就会比王勇平表现的更“不欠妥”。这正如有学者评论的,“在当时的舆论氛围下,他有错,但已经很不错了”。而众所周知,囿于制度的不完善,目前我们常见的许多政府发言人,往往大都是一些“照本宣科型”、“自我辩护型”、“报喜不报忧型”的发言人,相比他们,新闻发布会上能鞠躬致歉、事后又能坦承自身不足的王勇平,其实不值得深责。
即将出国赴任的王勇平,远离了发言人这个是非之“位”,也许他的“幸福生活”也就开始了。(时间:8月18日 来源:鲁中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