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平下课了。如果能重新站上那个讲台,相信他不会再说出“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这是一个奇迹”这两句话,他想不到这一时情急的回答,最后会成为流行全国的口头禅。
王勇平离开发言人岗位的真正原因尚不得而知,但他的去职在8月12日就已经初现端倪。当天的《人民日报》发文称,部分新闻发言人犯低级错误引发争议,文章特别提到了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指责他在动车事故中犯下了低级错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错误?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是这样评价的:王勇平在动车追尾事故中的表现“没有体现发言人在媒体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回顾那场发布会,效果也确实如此,作为铁道部发言人,他的发言不但没能完成舆情“救火”,反而有“火”上浇油之势。作为中国发言人培训的“黄埔一期”,王勇平应该为“低级错误”付出代价,然而在他离开工作了8年的发言人岗位之际,舆情却意想不到地转向。网友喊出了“力挺平哥,在平哥身上我起码看到了诚实”、“比起很多不敢张嘴的发言人,王勇平已经很优秀了”。在这个时候,人们想起了他不仅制造了两句 “名言”,还始终坚持面对记者的逼问,态度诚恳、双手合十、满头是汗。换一个发言人能比他做得更好吗?
自2003年非典疫情后建立新闻发布制度以来,有新闻找发言人已有7个年头。 《人民日报》文章称:发言人、主持人、时评人,这是当下三种特殊的群体。无论是正面和负面的社会意见,无论宏大或细微的新闻事件,无论甜酸苦辣的生活话题,都会听到他们的声音。从理论上说,新闻发言人把各种信息及时发布出去,难度并不大,但对于那些体制内的发言人来说,开口立言并不风光,反而更像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以王勇平那场发布会来说,针对媒体对埋车厢的质疑,对小伊伊的获救,面对公众对于真相的渴求,就他的身份能够说什么?但又不能不说,结果只好找话说。这就是当下发言人的悲剧所在:他们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工作职责要求他们面对公众,但在职业平台上又身不由己、不能畅所欲言,其结果就是靠所谓的专业技巧在逼仄的话语空间里腾挪,当真相与追问之间只剩下一层纸,一切技巧无所施展之时,发言人只能像王勇平那样理屈词穷,说出雷人的口头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