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专家不过是鉴宝江湖的小鱼虾
http://www.CRNTT.com   2011-09-13 15:01:09


  文物鉴定的水有多深?9月上旬的热点新闻“金缕玉衣骗贷案”,再度泛起波澜的杭州“壶王”事件,让人感知一二。两件随便找来一些玉片串起来的玉衣,估值就被几个专家“评估”为24亿元;而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里经过专家鉴定的唐代“壶王”,也被指为赝品,而此前有关政府部门已奖励给捐赠方1500万元。纷纷扰扰之中,专家的话语权似乎真有点石成金的“特殊功效”,随便瞄上那么一眼,假的就成真的了。

  这里所谓的“水”是什么?很简单,就是无往而不至的利益。可不要以为大家都喜欢清可鉴人,那样的话,盘子做不大,大家都没得赚。只有圈里人共同护持着文物收藏这摊子“水”,把它做深、做大,最好汪洋一片,那才好浑水摸鱼。如果一切都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则这汪洋一片的江湖,也就不成其江湖了。按照有些论者的说法,为什么国内的博物馆在仪器鉴定文物方面发展缓慢?根源就在于,那些专家学者不愿意放弃他们在专业上的话语权,一旦鉴定都标准化了,还要“眼力”何为?

  在文物鉴定这个利益江湖里面,专家的话语权尤为令人瞩目。有时甚至可能是一言九鼎。专家基于学养、经验、见识而表达的意见,表现出的眼力,往往成为这个江湖中的价值尺度。也因此,在一个一切皆有价码的江湖里,这个专家鉴定意见本身,也每每沦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

  一般而言,大多数专家还是很在意自己的清誉的。既然这里边的水深,难免专家不被裹挟了去。专家当然可以事后辩白,称文物估价不过是一种“学术自由”,“谁也不可能没有走眼的时候”。但是问题在于,被赝品蒙了“走眼”是一回事,故意蒙住自己的双眼然后“走眼”了,则是另外一回事。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