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精蛋白原本是常见药品,现在变得稀缺起来,究其原因,由于受到工业污染,鱼的受精量变少,质量达不到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价格过于低廉,现在各方面成本都大幅度提高,鱼精蛋白价格一直没有变化,所以,一些药企都不愿生产类似的药品。
类似于鱼精蛋白药品玩失踪的,远不止是一两种药品。因为大量廉价药,在市场上长期“冬眠”不醒,一些病号只能望病兴叹。面对廉价药纷纷退市,我们把板子打向停产特效药的药厂,显然有失公允。因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也是它们的权利。在这些经典药利润极低,甚至亏本的背景下,指望市场化的企业充当救死扶伤的“活雷锋”,并不存在多大现实操作性。
既然廉价药在市场中已失去了“药效”,而老百姓生病时又须臾离不开它,因而,只有政府职能部门,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担当重任,才能唤醒长睡不醒的廉价药。必须承认,目前国家正在探索的药品定价原则,其主旨是想提高廉价特效药的政府定价,让生产廉价药的企业有钱可赚,有利可图。但是,笔者觉得,政府只做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就目前来讲,要想真正唤醒沉睡不醒的廉价特效药,至少还要做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医院要为廉价特效药留盏“绿灯”。权威调查显示,年轻的临床医生对廉价药的认识几乎为空白,他们不愿或不敢给病人开廉价药。大家明白,整个药品市场80%的药品都是通过医院流通的,如果医生不愿给患者开廉价药处方,那么廉价药很有可能永远被打入“冷宫”。因此,医院医生作为廉价特效药使用的最后一道关口,一定要挺身而出,勇于充当唤醒廉价药的角色。
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应建立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建立起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比如,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由政府指定一些药品厂家生产,然后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保证这类药品的稳定生存。在我国,不妨由国家向定点药厂采购和财政补贴;抑或对承担这些药物生产的企业给予特殊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保障其合理利润,调动其积极性。(时间:9月13日 来源:长江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