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药品停产是企业的市场行为吗?
http://www.CRNTT.com   2011-09-14 15:27:05


  关于鱼精蛋白缺货的问题,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牵涉到药品断货的事情应该是国家食药监管局负责。而食药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药品停产属企业的市场行为,待将该情况向有关业务单位汇报后,方可给出答复。不过事实告诉我们,这个现象不完全是市场行为。首先这种药是限量生产的,其次这种药已经十多年没有涨过价了。作为一种心脏手术的必备药物,如果完全市场操作的话,是绝不会出现限量生产和不涨价的局面的。

  近年来,发改委降低了数万种药品的价格,我们都知道降低药品价格的初衷,那就是减轻民众的医疗负担,有关部门担心,一旦放开药品价格,就会大幅度增加民众的负担,同时还会因利益的驱使导致假药泛滥,“鱼精蛋白”的限价限量我想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然而行政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有时候却会适得其反。比如限定一些药品的价格最终却导致这些药品由于无利可图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为昂贵的替代品,反而加重了民众的负担。而像“鱼精蛋白”这种无可替代的药品,则造成了如今的危机。

  这样的悖论让我们陷入两难的局面。实际上在医药领域,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举一个著名的例子,美国企业发明了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不过由于成本和独家经营的原因,这款药售价十分昂贵,远不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病人能够用得起的。为了对抗艾滋病蔓延,南非政府干了一件侵犯专利权的事,他们的做法是颁发强制许可令,单方面规定了专利价格——当然是低得多的价格,这样,就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使用这些药物的机会。

  我们当然可以说,这种办法挽救了众多贫困的病人,符合民众的利益,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将严重挫伤医药厂商的积极性,因为无利可图,美国的医药厂商很可能不会再投入巨资去研发新的特效药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病人。这个例子说明了,也许我们的初衷是良好的,但未必会有好的结果。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当限价令遭遇断货的时候,也许需要我们重新考虑行政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只有市场才能真正给企业带来生产和创新的动力,也只有市场的调节才能够真正扭转供不应求的局面,为药品寻找到真正合理的价格。我们也清楚,当医药市场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政府来调节,不过首先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去寻找那个企业利益和民众利益的平衡点。(时间:9月14日 来源:新文化报)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