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晚,中国现存最长的古代木拱桥——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的万安桥失火烧毁。该桥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917年历史,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项“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火无情,一座具有重要文保价值和科研价值的古建筑毁于一旦,令人痛心不已。哪怕承受了风吹日晒雨淋的考验,哪怕经历了社会变迁的洗礼,万安桥屹立数百年未倒,而今却终究被大火烧毁!
从近年来各地古建筑火灾的案例来看,固然有古建筑耐火等级低等客观原因,而用火用电不规范、消防设施设备缺失、安全责任意识匮乏,也是其重要原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把防范化解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这一切,同样适用于古建筑保护。如果消防设施缺乏使用价值、如果人们存在麻痹懈怠思想,风险防范出现漏洞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万安桥幷非默默无闻的普通桥梁,而是有着耀眼光环的知名桥梁;然而,保护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现实困境。一方面,此类历史文化遗产很多所处位置在相对偏僻的乡村,面临着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问题,也很容易成为注意力的边缘地带;另一方面,古建筑维护、修缮面临着手艺人青黄不接、学徒难招的尴尬现实。与“匠人青黄不接”相生相伴的,就是有些非遗项目“后继无人”甚至“人走技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和修缮,难免会导致古建筑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
“万安桥被烧毁”犹如一面镜子,提醒和警示人们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将保护此类文物古迹置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只有在风险防范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下好“绣花功夫”,才能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只有一手抓风险防范,一手抓保护传承,才能激活历史文化因子,让古建筑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