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研究生招生诚信约束措施可以有
http://www.CRNTT.com   2022-09-23 19:02:18


  又到一年考研备战时,多所高校陆续发布研究生招生简章。与此同时,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关于陆某某等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公示》引发热议。据悉,研究生“录而不读”现象连续多年出现。

  法制日报:我国法律法规目前对高校新生“录而不读”行为没有相关制约条款。“录而不读”原因诸多,虽然可以理解,但这种行为不仅危害高校的招生秩序,还会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考上了研究生去不去读,本是考生的个人选择。如果学校没有相关要求和约束,不去就等于放弃入学,考生好像也承担了后果。但是每一次,当媒体披露类似情况集中出现,都会引发议论,可见社会关注之热切。

  研究生入学考试竞争激烈。笔试当然是各凭实力,但是复试是否录取,跟招考人数、录取比例等招录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考生考上了,占了名额,但又不去读,等到开学后学校再公示其放弃入学,某种程度上等于扼杀了其他参加复试未录取者的入学可能性。在热议话题中,就有很多网友说:“不想读可以让我去,为什么要浪费名额?”

  媒体梳理发现,这种情况在各个高校出现已有多年。2021年,某双一流高校教授在网络发文,称自己在研究生招生中数次遇到被“放鸽子”的情况。学生联系他时,各种甜言蜜语,“就差签卖身契了”;可一旦对方手握几个offer,立马变了个人。他直斥这样的行为“功利、浮躁、没有诚信”。

  不少网友赞同这位教授的说法,认为在学业选择上拜高踩低,过于功利,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也有人认为,不应该只能高校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在规则范围内自由选择,但是应该有一个“提前通知”机制,不应该等到一切尘埃落定、难以回转之后再说。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