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有幸再次回到香港,身为香港大学校友的我,依旧站在维多利亚湾远眺。十年荏苒,千娇百媚的香港美丽依旧。春和丽日,紫荆花旗迎风招展,大红色底衬晕染之下,纯白色的紫荆花绽然怒放。
香港的确令人目眩神迷,它饱经沧桑的历史,经济腾飞的奇迹,像是希腊神话中的两面神难以琢磨。同为中国土地和中国人,东方之珠何以呈现另类的斑斓与绚丽?疑问和探究的情愫跃上心头:在北京和朋友们畅谈香港文化回归时,有国学老者向我抱怨,香港简直是“文化沙漠”,市民依旧是英语加粤语,普通话不灵光;提及中国文学,有答鲁迅和高尔基是地产商,马克思是银行家;更让人汗颜的是,还以为庄子是日本人……
其实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言谈早有所闻。想起十年前在港大读书时,被迫用英语交流的苦衷,于是我常常刻意探究世人对香港文化的看法,以其沟通和顺便洗刷我身上文化“沙漠”的烙印,故借回归十年,共同审视香港文化饶有特色之处。
香港文化诞生于东西方文明的近代深度撞击,这个带着原罪的混血婴儿,先天身份认同缺失;经历欧风美雨的洗礼和中华文化突围的抗争,它的顽强生命力和叛逆性格并行锻造,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先说港大校友孙中山,作为国父和民主的先行者,他一生致力推翻封建帝制,堪称民族骄傲。其二,”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成功实施,这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首创,是全球化浪潮和主权国家架构协调的中国智慧。这两项近代中国社会伟业,在“文化沙漠”上可以巍然屹立?此外,“一国两制”政策的创始人邓小平先生,在中国革命的腥风血雨岁月中,曾三次在香港人掩护下逃亡。香港人有着为中华文明崛起而勇于牺牲的精神、富于社会正义感和同情心,这也是香港主流文化传统。香港作为“一国两制”的对外视窗,回归十年,几经风雨,乘风破浪,与祖国内地携手稳步前进、共同繁荣。
如何看待香港文化特质,我也请教了欧美学者。弹丸香港的人口是英国的十分之一,全球影响力十年剧增已说明其文化活力的延伸。至于香港缺少艺术家凡高、音乐家贝多芬、文学家雨果这样的人,这是文化取向和自身历史短的客观原因造成的,日本不也是没有这些嘛。在全球化多元大家庭里,香港是独特的和谐社会典范,它的文化取舍包含了精诚执着的智慧。当纽约人在恐怖主义的阴影下做噩梦时,香港人无忧无虑的看跑马。香港的现代文化涵盖,远远超越传统的地缘文化范畴,它肩负了全球化进程中东西方两大文明和平汇合的使命,对于一个城市,这是绝无仅有的。至少近代香港文化主线不是孤立的区域文化形态,它是被迫服从于国际冷战架构的产物,无奈的抉择。
从尖沙嘴到女人街,一路走过世纪沧桑。在高山上,一天可以体验四个季节;在香港,一天可经历四个文明。由此感叹,香港是何乡?其实,香港是全球化新文明的实验室,不同文化和谐相容的契合点。举止失态和怪诞,很可能是亚文化和新潮行为的艺术表演,这叫社会宽容。香港文化有东方的继承、西方的借鉴、自身的创造,他是“一国两制”的有机部分,也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投影。所以,文人墨客、非洲酋长和刘姥姥、三者同来香港,情感的差别如沙拉。来的都是客,临时是主人,好像游览浩瀚沙漠,无边无际,海市蜃楼,又冷又热。迷茫中,到兰桂坊喝上一杯冰镇咖啡,一半是火、一半是冰,如此就找到香港感觉了。
随着新机场的建设,香港成为亚洲重要驿站,自由港使得聚散方便简捷。酒楼里随处可见多样文明汇粹的怪异景致,手捧圣经的传教士和佛学僧侣对饮咖啡和茶,圣诞春节、圣经论语、英语粤语、咏叹京腔、雅俗贯通、中西合璧,香港成了不同文化"对话"的平台。
尽管没有北京的长城、罗马的废墟、巴黎的艺术,但香港有东西合壁的创新文化。它是人类全球化信仰和多元意识形态交融和谐共进的产物。从全球化广阔时空来看,用传统区域文化价值观界定香港,意义甚微。不妨比喻,香港是全球多元文化的量子模糊态,它具有包容不同背景和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多元性,这对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如果一定回答香港文化到底是什么?那就请君走入香港地铁吧,墙壁上挂着蒙娜丽莎肖像,面带春天的微笑,据说这里可能解读出香港文化密码。
"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应该说,回归的十年是中华文化在香港全面复兴的十年。十年发展,香港走出地理意义上的岛,成为全球化文明的全息缩影,它包含了更多世界文化基因。紫荆花恰似兄弟亲情,敦睦和谐;凝聚在中华五千年民族文化的涵盖之下,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崛起的和风拂柳的春天,必然姹紫嫣红,繁花似锦。
1997年,目睹维多利亚湾上空日不落帝国的旗帜降下。2007年,港人庄严肃立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迎来中华文明崛起的曙光。此刻,香港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航船,再次扬帆出发。远方,一片蔚蓝的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