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改革开放30年:物质生活进入品牌时代

http://www.CRNTT.com   2008-12-06 09:58:57  


 
  没标识的“蓝蚂蚁” 

  同样是1984年,离中国人摆脱Blue-Ant(蓝蚂蚁)称呼的日子幷不遥远。 

  蓝蚂蚁,是法国记者罗伯特·吉兰对中国众多描述中的一个。这个惯于用细节描述历史的法新社记者,切合当时西方丑化中国的潮流,在1955年写了名为《蓝蚂蚁——红旗下的六亿中国人》的书。 

  此后的20多年间,伴随着类似书籍在西方的持续畅销,这个比喻屡屡见于西方报刊,几乎成了中国的一个别称。书中称:“不管走到哪里,人们都穿着蓝布衣服。姑娘们也穿着长裤,除了下垂的头发或农民式的辫子,她们穿得跟男人一模一样……” 

  1984年4月30日,事情已稍有变化,《时代周刊》刊登了一个名为“中国的新面孔”的封面照片:一个头戴鸭舌帽、身穿军大衣的普通中国人手拿玻璃瓶可口可乐,在长城上面露微笑。 

  1984年,西南政法大学内,莽撞少年于泽辉还不知道可口可乐的味道。他刚刚看完一部名为《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电影,心潮澎湃。 

  电影情节很简单——落后女青年阿香在个体户那里买了一条好看的红裙子,纺织女劳模陶星儿想穿而不敢穿。历经思想斗争后,陶星儿终于穿上了和同伴一样的红裙子。这是一部播出后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主旨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新青年应该更真诚大胆地生活,外表美幷不等于心灵不美”。 

  1984年,崇文区榄杆市的小胡同里,北京缝纫机厂的工人王海山刚刚和女朋友结婚。手头有些活钱的这个时尚小青年,看了电影后,也给新婚妻子买了一条红裙子。 

  王海山此前没听过“蓝蚂蚁”这个词汇,他也幷不认同这一看法。在他的记忆中,即使是一身一模一样的蓝工装,也总有一些小伙子小姑娘想法让自己的衣服更好看——或是改得更合体,或是露出一块花衣领。 

  “电影放了没多久,冷不丁一回头,很多女孩子都穿上了这种红裙子。胆子大的,看到同事穿得好,当场要过来就试,合适了,第二天就买件一模一样的回来。脸皮薄的,也没闲着,悄悄去动物园批发市场逛啊逛。短短的一条小街,一上午能碰见仨同事。”王海山说。 

  王海山的回忆稍有错位。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的成立,应该是两年之后的事情了。 

  “栗子王”和“联想” 

  1984年,北京二十中的小姑娘晓雪也看了《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电影。那条色彩鲜艶的红裙子,也让她眼前一亮。 

  这是一个外表沉静的女孩子,对服装有着格外的敏感。多年以后,她担任了法国时尚杂志《ELLE世界时装之苑》的编辑总监。 

  晓雪还记得,这条红裙子只是一个开始,在此后的10多年里,类似的超流行服装还有很多:蹬腿裤、超短裙、黑丝晚礼长裙,它们几乎都是在一夜之间红遍一座城市,而后又以同样的速度被替代。 

  1984年是一个分界线。在此之前,有无品牌幷不重要,重要的是产品本身,啥都能卖出去。之后的几年间,昔日被压抑的巨大产能开始在各个领域释放,紧俏的商品先后开始滞销。 

  1984 年,也是中国企业史的一个开端。正像这条红裙子的超级流行一样,第一次下海经商热潮正逐步形成。这一年年底,在中科院计算所西大门的东边,一个40岁的中年男子向领导请缨,成立了一家公司。公司成立最初的几个月,这个叫柳传志的男子,先在大门口摆摊兜售电子表、旱冰鞋,后来则批发运动短裤、电冰箱;大约在同一时期,35岁的老三届毕业生张瑞敏出任亏空147万元的青岛日用电器厂厂长。他回忆说:工人们8点上班,9点就走人,10点钟在大院里扔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多年以后,前者叫联想,后者则变成了海尔。 

  青工王海山所在的北京缝纫机厂,在最初的繁荣过后,也很快变成了这个样子。他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家里的生意上,不时溜回家帮父亲进货,但他和父亲王瀛很快意识到情况不妙——卖水果赚钱已很困难。 

  1986年秋的一天,王瀛早晨6点起床,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写了一个“栗子王”的招牌后,又加上了“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两行大字,在崇文区榄杆市大街开卖糖炒栗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