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更是一种压力

http://www.CRNTT.com   2009-01-16 14:51:33  


 
  事实上,GDP从来不是任何一个国家评价经济实力的最好指标,短缺经济的历史让中国成为最看重GDP总量的国家,这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是可以理解的,但当经过30年年均9.8%的奇迹般的高速增长以后,在我们初步告别短缺经济之后,更应该关注硬币的另一面,那就是我们经济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转型之道,以便为下一个30年的发展提供一个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均衡的发展模式,这显然比陶醉于世界第三的名头要更有意义。

  谈中国经济本身的不足,人均GDP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2007年,中国人均GDP为2800多美元,位居世界100名之后,而德国的人均GDP近4万美元,位居世界前20位。按照2008年的增速,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也已经成为定局,但即使到了3000美元,我们人均仍然位居世界的100名左右,用温总理的话说,总量除以13亿,就显得很小了。的确如此,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也只有美国的1/6不到。从韩国和我国台湾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奋起直追的经济体往往能够维持比较快的经济增长,直到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按照这个历史经验,即使维持中国现有的增长速度,直到2040年,中国才能完成这一目标。这意味着,在一定时间内,我们的经济本身从民生的角度而言,国强民不富的基本状况将依然存在。

  从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而言,中国本身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资源耗竭性模式不仅给本国的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压力,更给世界资源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中国GDP却只有美国的大约四分之一不到,资源消耗却仅次于美国。中国消耗的资源,比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起来的总和还大。钢材消耗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量的30%,水泥消耗超过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0%以上。未来30年,这种资源耗竭性的发展模式无论对于中国自身还是世界而言,都将是很难再承受的。再从经济拉动的动力而言,东亚的奇迹其实主要建立在出口导向的基础上,日本、韩国是如此,中国更不例外。出口和投资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70%左右,而国内需要却在30%左右的水平徘徊,这种人均GDP低下却保持高出口和投资率的情况,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还没有先例,而可能导致的结果我们已经看到了,在外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因为国内购买力的缺乏导致产能的大量过剩,这是中国应该着力从制度上进行解决的问题。

  正是这种过度依赖投入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平面化,没有形成精细的财富创造模式,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结构,这和日本、韩国完全不同。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尽管都曾经历过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粗放模式,但最终成为经济强国,靠的是技术和创新的进步,靠的是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群。中国过于依赖投入和出口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在保持人均收入增长方面持之以恒,东亚的教训其实早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人均收入达到美国40%的时候,就很难保持经济继续高速增长了。

  我们无需再谈民生的缺乏,也无需再谈制度的残缺,就产业本身和持续性而言,我们的确幷没有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就此而论,国务院目前正在制定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的意义自不待言。的确,中国必须通过产业的振兴奠定一个工业化的基础,由此,必须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大力推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热度,特别是要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这是中国人均GDP达3000美元之后必须完成的命题,否则,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只能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分享微不足道的利润的尴尬。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马光远)


 【 第1页 第2页 】